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琼山学宫大成殿

海口日报 2019-10-16 09:20

□林广臻

琼山学宫,始建于宋代,原在海口浦。学宫又称孔庙、文庙,是琼山历代儒学教育机构要地,集祭祀、藏书和教育为一体。现琼山学宫大部分建筑已经坍塌,仅遗存重檐歇山式大成殿建筑一座,位于今琼山区府城文庄路5号琼山区供销社院内。

明洪武四年(1371年),琼山县知县李思迪迁学宫于东坡书院内(即今苏公祠)。洪武九年(1376年),琼山县知县陈概迁建学宫于府城南郊。明成化元年(1465年),琼山学宫有过一次大的修缮,这次修缮被已经任职翰林学士的丘濬记录在《琼山县儒学记》一文中,并碑刻于文庙之中。丘濬在文中记叙,此时“有雁集于琼山县学宫泮池”,也说明了成化年间的这次建设,琼山学宫已经形成了严整规制。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广东按察司副使陆渊又将琼山学宫迁建于府学之西,这次迁建是琼山学宫最后一次迁建,迁建后的县学宫按规制,建有明伦堂、泮池等建筑,但此时的县学宫规模还较小。

自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始,琼山学宫在现址上,历经多次建设,明代正德、嘉靖、万历年间,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均有过大规模的建设。清康熙三十二年(1767年),台风毁坏琼山学宫部分殿庑,康熙三十五年(1770年),在乡绅吴位和等人的请求下,琼州府同意将大成殿迁建于鼓楼东边原钟楼废址上,即今大成殿遗址所在。嘉庆四年(1799年),又将大成殿移后3丈。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秋,琼山名士林之椿、曾对颜、王召、王国栋、柯玉珊、王骏声、孙生英等人发起重修,这次修建工程浩大,是琼山学宫历史上最后一次重修。这次修建历时一年,工程浩大,不仅修缮了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将学宫大成门移入大成殿阶前,改建节孝祠、赵谦祠,新建名宦祠(赵谦祠后)、乡贤祠、孝悌祠(节孝祠旁)、尊经阁(崇圣祠右)等。

现今留存的大成殿,于2008年开始落架大修,2015年竣工验收。修缮后的琼山学宫大成殿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大成殿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有回廊。大成殿东西宽24米,南北长15.6米(其中通廊宽1.6米),脊高9.3米。大成殿殿内金柱为木质,柱高6.54米、径0.33米。大成殿屋脊、梁架、梁檩之间雕刻精美的龙狮、莲花、卷云、纹刻,庄重典雅。琼山学宫大成殿是海南地区留存下来为数不多的殿堂大木构架建筑,对于研究海南地区古代殿堂大木构架演化有着重要意义。

琼山学宫在古代海南儒学教育中的极具代表性,充分见证了古代海南的文化传播与教育发展,培养出了一批批造福社稷的栋梁之材,如明代海南大儒丘濬就从琼山学宫发轫,直至翰林院。丘濬是海南古代文化人物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他的人生成长和琼山学宫有着不解之缘。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中记载丘濬在琼山学宫藏书惠及学者的事迹,“丘文庄于琼州学宫为石室,藏书以惠学者,皆盛德事也。”

岁月沧桑,琼山学宫大部分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仅遗存一座大成殿,但是海南历史上的儒士名家,如丘濬、郑廷鹄、王国宪、吴典等,都曾与它发生过各种故事,记叙着海南的文化传承,成为海南宝贵的历史记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琼山学宫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其实体价值,更多价值是沉淀在其建筑发展历史上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而大成殿则因见证了这段历史而更显弥足珍贵。

新闻推荐

开烧烤园扰民 执法部门取缔

本报10月10日讯(记者张熙宇)近日,家住环湖路的市民何先生向海口12345政府服务热线反映,琼山二中旁有一块空地夜间被人用作烧...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