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琼山吴氏民居:深巷古宅历沧桑
寻常巷弄里总是深藏惊喜,正如吴氏民居之于海口金花村四巷。
吴氏民居并非一个考究的名字,而是因为投工出资建设的主人姓吴,人们便以主人姓氏为这座私家宅邸冠名。
吴氏民居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府城街道的金花村四巷6号,占地约900平方米,格局端庄,气势不凡,是海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海瑞故居后方的小路行进,穿过交错相闻的巷弄,步行约五六百米,这座老宅便赫然出现在眼前。
这座始建于1910年的老宅,静静坐落于巷子深处,历经百年沧桑仍然伫立,在周边一众现代小楼的映衬下,如一个饱经风霜的睿智老人,轻轻诉说一段传奇的故事。
建筑颇具西洋风情
停驻在吴氏民居前,只需望上一眼,便可感受到这座宅邸的独特气质。宅邸门口设置砖石砌成的拱形大门,白漆涂抹,历经岁月,略显斑驳。这道门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一方面颇具西洋风情,柱子的柱干皆为长方体,且柱头和柱座皆刻有巴洛克风格的浮雕。另一方面,这道拱形大门又具有传统琼北民居的中式特色,顶部建有曲线形的女儿墙和翠色宝瓶栏杆。女儿墙墙面有中式灰塑浮雕,正中部分为“吴宅”二字,宣示了宅邸归属和主人姓氏,周边则刻有修竹、金瓜、莲藕和葡萄等纹样,并有仙鹤、松树、喜鹊、花鹿和祥云组成的动景。女儿墙和宝瓶栏杆后面则是中式的单檐硬山式筒板布纹瓦顶。
据中元国际(海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王振健介绍,这些浮雕花纹雕工精湛,纹样精美,寓意祥瑞,其中金瓜则是南瓜,寓意男丁兴旺,葡萄象征多子多福,仙鹤、松树和花鹿等纹样则代表了长寿吉祥,所有纹样反映了屋主祈求福寿、吉祥、富贵、平安和子孙兴旺的美好心愿。
走入吴氏民居,可以发现拱券门背面由三道拱券门组成,中间宽两头窄,同样配有女儿墙、宝瓶栏杆,并镌刻精美浮雕,不同的是女儿墙浮雕两侧还刻有“福”“寿”两个大字。
整体而言,整座宅邸为三进四合院式土木结构建筑,由拱形大门、前殿、正殿和东西廊庑组成。如多数海南传统民居一般,主要采用“一明二暗”的三开间房屋布局。前殿和正殿所对应的房屋皆是三开间,中间门较大,引入较多光线,作为公共空间,两侧房间门窗较小,光线较暗,作为卧室。
其中,前殿面阔3开间16米,进深12米;正殿面阔3开间15米,进深13米;东西廊庑均为面阔3开间33米,进深4.5米。三者皆为抬梁结构,并建有单檐硬山式筒板布瓦顶。
王振健认为,宅邸中诸多细节都反映出当时工匠的独具匠心和主人家的雄厚财力,比如内院铺设刻有精细花瓣纹样的硬质石板地面,东西廊庑前皆设置排水渠,房子屋面出檐,并安装了精美的镂空木雕格窗。这些设计不仅精美大方,且十分实用,能够适应琼北地区夏季炎热多雨的气候,让房屋免遭积水之虞,并能散热消暑,让主人家感到阵阵清凉。
“屋子门窗处还留着西式的圆拱线条,这在琼北民居中较为少见,显示出主人受到一定西方文化影响。综合整体布局和细节设置,可以推测,房屋的建设理念在当时而言十分先进。”王振健说。
琼山历史文化研究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吴氏民居主体建筑布局合理,坐东向西,规模庞大,古朴典雅,是海南省现存不多的典型清末建设。
宅邸主人经历传奇
如今,这所宅邸虽已被林立的现代化小楼所包围,但其规模之盛,气质之特,在一众楼宇间仍显得十分抢眼。关于宅邸的建设故事,在喧闹的金花村四巷中,也被老街坊们视为一番传奇,交口谈论。
相传吴氏民居的创建者姓吴,名家骥,是金花村人,其起家经历颇为传奇。
根据琼山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李木兰考证,吴家骥那辈家中共有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吴家崇学重教,将兄弟三人送往学堂进修,他的兄长与胞弟课业都十分优秀,但他偏偏无心向学,天天与顽劣的同学混在一起,逃课玩耍,课业一落千丈。
吴家骥自嘲怕书如怕虎,提出要辍学,引得父亲勃然大怒。吴父用绳子绑他、拖他上学,引得他哭喊道:“老爸,我不识字,字不识我,别迫我读书,让我做什么都行……”吴父反问:“十来岁仔,不读书,将来做什么讨吃?”
吴父的教训并没让吴家骥反省。他屡教不改,偷偷辍学,终于在社会上混出个名堂。出人意料的是,他起家的第一桶金便是从赌场获得的。
据说,吴家骥16岁时,在赌场看人赌钱,自己琢磨出些门道。某次,他看到一位姓郑的庄家赌钱输红了眼,便提出替其赌钱换换手气。郑姓庄家也爽快答应。竟然,吴家骥在赌桌上大获全胜,赢回不少钱。郑姓庄家大喜之下,将吴家骥认为义子,经常带他上场赌钱,赢来的钱二人对半分。
由此,吴家骥赚得人生第一桶金。但随着阅历增加,吴家骥见惯了诸多赌徒沉迷赌博,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自杀、自残的悲惨下场,认为赌博是“十赌九死”的博弈,毅然脱离赌局,并禁止后人踏入赌场一步。
吴家骥颇具商业头脑,利用原始资本投入商业活动,成为成功的商人。他在当时海口最为繁华的地区之一得胜沙买下一处商铺,所经营的产业包罗万象:金店、典当铺、日杂店、米油店、布坊和餐饮店等等。最辉煌时,他的产业甚至延伸到南洋一带,成为当时金花村人人皆知的富商,难怪他能有如此庞大的资金建设一座美轮美奂的私家宅邸。
如此繁华盛景并未长久延续。1939年,随着日军侵琼,吴家骥部分后人相继移民出国,或迁至别处居住,宅邸空置。新中国成立后,吴氏民居更一度被用作生产队据点。直到如今,几经辗转,它才最终回到了吴氏后人手中。
“这座宅邸对我们而言,不仅是一处居所,更是记录祖辈历史的地方。”现居于此的吴家骥第四代后人、74岁老人吴中仁说,虽然吴氏子孙分散在各地,但吴氏民居永远是一处承载乡愁与血缘宗族关系的据点。
时至今日,此处街道地名已然随着时代变迁更迭多次,巷弄里愈发人烟稠密,曾经荒芜田地被填平盖起了小楼。可从居住在这条老巷弄的街坊邻里口中,还能依稀窥见吴宅当年的风光模样。
历经沧桑等待新生
经历百余年岁月冲刷,吴氏民居的整体面貌虽仍存留,但内里已历经沧桑,亟需保护与修缮。
在详细考察吴氏民居后,王振健表示,宅邸内部墙体面层剥落严重,有裂缝,且部分墙面和柱体明显倾斜,存在安全隐患。此外,房屋内部分地面有沉降变形现象,屋面瓦不完整,局部存在漏雨情况,木结构梁架有受潮腐蚀的可能。而室内通风条件尚可,但由于物料堆积,建筑保留环境、空间品质较差。
“我们也想过重修老宅,但是老宅的修缮和保护,得投入非常庞大的一笔费用。”吴中仁和家人称,百年宅邸修缮不仅需要耗费巨大的资金,更需要找到专业娴熟的手艺人。若要按照修旧如旧的标准修缮老宅,技术难度比重建一座外观一模一样的宅邸还要高。“过去的建筑工艺和如今的也大相径庭,比如说屋内的地板当时是用红糖、糯米水、泥土、石灰等材料混在一起制作,想要重现也十分困难。”
吴氏后人期待,随着老宅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有朝一日,这座宅邸能够获得进一步的修缮和保护,重焕新生,并发挥出其历史文化的价值,将文化遗存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与城市建设相融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连蒙林小钦通讯员殷凤岭)12月2日,海口市琼山区消防救援大队到辖区网咖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加强对辖区娱乐场所的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