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期间,仲恺乡农民协会会旗完好保存23年,1950年后收藏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成为琼崖革命的重要物证 仲恺红旗引新路
3月6日清晨,一场连夜春雨浸润了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仲恺村,让这个位于南渡江下游入海口边上的村子被蒙上了一层水雾。上午10时许,雨霁初晴,村中那座老关圣庙闪耀着春天的光芒。
“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里,有一件来自海南的革命历史文物,就是仲恺乡农民协会会旗。”年过七旬的仲恺村村民林坚自豪地说,1926年,仲恺乡农民协会就在这座庙里成立,后来,国共合作破裂,会旗在关公像底下完好地保存了23年,直到1950年被送到北京。
农协成立
关圣庙上头的横匾上写着4个红色大字:恩泽罗橹。实际上,海南岛解放前,这里是两个村:罗陈和橹梧。一条大铜溪和一片农田将两村与其他村间隔开来,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海南解放后两村合并,更名为仲恺。
除了这座关圣庙,村头还有一所学校,校门上挂着冯白驹亲笔题写的“仲恺小学校”牌匾,是村中另一座证明仲恺村历史的建筑。
“当时,两村的男人做工人,女人当农民,工农紧密联合在一起,非常团结。”林坚介绍,1926年初,海口市郊农民协会办事处主任冯白驹就选择了工农基础好、革命热情高的罗陈和橹梧两个村作为海口市郊农民运动的试点。
1926年4月30日,仲恺乡农民协会(以下简称农协)在关圣庙里宣告成立,冯白驹被选举为主席,郭秉余、郭绍秀、洪世珍、周开传、林鸿发、陈姑娘为农民协会委员。绣着“海口市郊第二区仲恺乡农民协会”14大字的鲜红会旗第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
“会旗上的字是冯白驹亲自写的。”林坚介绍,为了赶在4月30日农协成立当天挂出会旗,村中的女人们在关圣庙里一针一线绣了好些天。“我母亲陶朗婆就是其中一人。”林坚的言语间满是自豪。
农协成立翌日,两村群众就投身到五一国际劳动节海口工人游行当中。当年7月,两村女性集体剪去长发,以短发的新时代女性形象到新市墟,带动了海口农村的妇女解放运动。9月,冯白驹以农协为骨干,带领海口农民开展“反霸护田”斗争游行,轰动琼北,两村周边的许多地主、富农因此主动为农民减租减息。
“冯白驹还在关圣庙里开过几期农民运动讲习班,亲自给远近的农民朋友上课。”林坚说,许多尚未成立农协的村庄都纷纷派人前来学习取经,“到1926年7月,海口市郊所有乡村都宣告成立了农民协会”。
“我的堂兄、农协委员林鸿发当时有100多艘渔船,大部分租了出去,收的钱用来为革命事业购买枪支弹药;小部分用于从湛江运送革命物资回来。”林坚回忆道。
解放战争时期,两村再次发挥工农联盟优势,在海口市区基层党组织数量少、党员少的情况下,仲恺乡党支部改组为海口泥水业支部,加强了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
23年护旗路
“农协的这面会旗远近闻名,国民党一直想要找到它,把它作为两村人民搞革命的证据。”林坚说,从1927年至1950年,许多人付出了血的代价,才护住了这面珍贵的会旗。
1927年4月22日,国民党在海口发动反革命大屠杀。意识到农协会旗命运堪忧,林鸿发、郭绍秀、郭秉余和洪世珍等人将会旗藏在了关圣庙的关公塑像底座下。
刚刚藏好会旗,四人便听见国民党乡长带人来搜查的脚步声。脚步声渐渐临近关圣庙,情急之下,4人假装拜关公。大家骗国民党人说,会旗已被青年学生带走。国民党人离开后,几人在关公像前立誓:“绝不出卖革命,不让敌人取走会旗。”
1928年以后,恶霸土豪不时带人骚扰两村,控告两村是“共产党村”,收藏农协会旗。当时新上任的反动乡长以围剿两村为威胁,要求两村“甲长”李润春10天内交出农协会旗。“会旗被搞农运的学生仔带走了。现在谁还敢收藏会旗,难道不怕死吗?”地下共产党员李润春神色自若,机智应答。
1929年5月,由于叛徒出卖,郭秉余被国民党逮捕,严刑逼供,要求他交出会旗。郭秉余被打得遍体鳞伤,但始终没有吐露会旗的下落。7月下旬的一个晚上,敌人将郭秉余等人绑到五公祠附近的一条河边执行枪决。
“幸运的是,郭秉余没被打中,并且游到对岸,死里逃生。”林坚说。
古村新貌
1950年,会旗被冯白驹作为琼崖革命的重要物证,送到了北京。林坚其时刚出生,未能一睹其真容。村里的后生们更是“只闻其事,不见其身”。
“20世纪90年代,郭秉余的后人郭文艺、林书铭专程自费到北京参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看这面会旗。经过和馆内工作人员解释,二人给红旗拍了照。”林坚一边介绍,一边向海南日报记者展示同样绣着“海口市郊第二区仲恺乡农民协会”的一面红旗,“现在村里的这面会旗,就是村民们照着照片,仿制出来的。”
“仲恺村的红色历史激励着全村人民不断奋进,投身到家乡建设和实现中国梦当中。”仲恺村党支部书记林宁说,目前该村正在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已完成80%,预计4月就能完工。
林宁领着记者走出关圣庙,庙两侧的东西厢房,分别是正在建设的仲恺村革命历史陈列馆和仲恺爱民致富书屋,“一古一今,忆古望今”。展望未来,林宁说:“在乡村建设中,我们准备把村路扩宽到4.5米至5米,电缆全部入地。”
站在关圣庙门口远望村庄,经过外立面改造的民居白墙黛瓦,既不失古雅,又崭新干净。村中心是一片人工湖,大鹅和鸭子成群结队在水中嬉戏,村民们步履匆匆地走过湖上新修的木栈道,忙着春耕春种。人工湖旁,一座建筑已见雏形,林宁说那是仲恺礼堂,“准备用作将来乡村建设的会议室和招商引资洽谈室。”
海南日报记者注意到,在关圣庙的两根立柱上分别刻着:仲伯和谐同尊关圣美德、恺慷昌盛永续先人伟业。“我们村有红色文化资源,还毗邻江东大道,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只要大家不忘先人的奋斗精神,相信这里肯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林坚说着话,半白的头发被风撩动,“85后”林宁站在他身边,两位仲恺后人神色坚定、充满信心。(本报海口3月6日讯)
新闻推荐
美兰区三江镇抢抓农时科学复产 3天引入“活水”为400亩稻田解“渴”
本报2月27日讯(记者曹马志通讯员王聘钊莫招君)“田队长,地里都灌满水,水稻不怕"渴"了。”2月27日下午,在美兰区三江镇三江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