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谭红糖扑鼻香
□陈恩睿
我喜欢吃红糖糯米粥。这是从小养成的习惯了。在红糖糯米粥里加入适当的生姜片,那更不用说了,非来两三碗不可。现在的市面上都有红糖,但心里还是向往着土法那种红糖。打听到海口遵谭还有土法红糖坊,于是,迫不及待地麻烦了老家在遵谭的友人王巨昌引路前往购买。
来到遵谭龙湾村。一座烟囱耸立绿色之中,裸露着匀称的半身;一股淡淡的糖香扑鼻而来,多么陌生又多么熟悉。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老家的糖厂就散发着这个芳香。遇到久违的芳香,我便急速、使力地呼吸起来,陶醉了。
来到作坊区,四周都是静悄悄的。王巨昌说,这个榨季刚刚结束。看了压榨机、煮糖锅、糖条凝固房等,听了制糖流程介绍,这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老家的小糖厂没多大差别。一路参观,眼前便浮现起在童年老家糖厂的蔗渣堆上闻糖香、嗅蔗渣、打滚、追逐、仰躺休闲的情景。离开老家已多年了,回想起那天真无忧的童年,在甘蔗园边放牛、在田间赶鸭抓蟹的童年……随之,便情不自禁地哼起歌儿: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很少烦恼,但愿永远这样好……
红糖作坊负责人吴奇珍,今年65岁,系吴氏迁入龙湾村的第十二代人。他说,明末年间,始祖从福建入琼,居住海口桂林洋一带。当时,始祖已掌握土法制糖工艺。入琼后,没条件和机会显身手,但仍然向后人传教。始祖逝世后,后人迁居琼山丁村。家族扩大了,没有土地耕作。于是,清代年间,大部分兄弟迁移岛内各地,其中老吴支派几户先人迁入遵谭龙湾村。
遵谭农民利用传统土法工艺制作红糖,一直是海南土特产中的一大农副产品。据《广东通志》、《正德琼台志》记载:传统制糖业在遵谭有600多年历史。吴氏先人迁入遵谭龙湾村,了解到本地制糖历史,又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心里暗下决心:让祖传土法制作红糖工艺找到“用武之地”。于是,将祖传土法制糖工艺与遵谭传统制糖方法结合起来一起发展。
吴氏种植甘蔗,办起小作坊,单锅煮糖水制糖。后来,发展到用牛力转动石碾压榨甘蔗,这种方式延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村里才使用机械压榨甘蔗。
老吴十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制糖工艺,成为了祖传土法制糖工艺继承人。老吴家还保存着清末年间那古香古色的陶瓷漏斗制糖模具,一大一小,小的高0.48米,口径0.38米;大的高度和口径均比小的增加0.10米。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后,老吴兴建了规模化红糖作坊,发展到五六条生产线,2012年迁至现址。老吴看好土法红糖市场,融入文化,打造品牌。遵谭属火山富硒地质,出产甘蔗制糖硒含量高,老吴作坊以本地甘蔗为原料。
老吴说,红糖制作难在把握火候。煮糖过程的时间、温度、色泽、黏度等都要把握到位。糖浆出锅早,火候不到,凝固不了,成不了糖条;晚了,火候过了,色黑沉重,糖生苦味。只有火候适度时,红糖不仅外表光泽、规则、色美、漂亮,而且口感香甜,耐人寻味。如今,老吴的两个儿子已掌握了土法制糖工艺。
说到红糖条的外观,老吴幽默地说,一位有品德又贤惠的女子,再适当讲究一下穿着,内美也外美,更深受欢迎。为了红糖形美,老吴先后委托木工师傅、有关单位设计制造模具。
创业发展难于一帆风顺。老吴也不例外。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遵谭土法红糖条销往天津、山东、福建等,一次性可销近千吨,老吴作坊每年就卖200多吨。于是,遵谭红糖作坊开起了一家又一家,由此也因无序竞争而纷纷倒闭。如今,遵谭红糖作坊所剩无己。2010年,老吴作坊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法制糖工艺传承基地。
与老吴聊天的大半个钟头里,共看见三批客人到作坊里购买红糖条,均是城区美女呢。她们说,老吴红糖条冲水喝、煮姜水喝、煮山药汤喝等味道甘甜,滋补美容。煮地瓜汤、煮生姜水、煮面条、煮绿豆汤也给人留下甜香的回味。
新闻推荐
本报3月4日讯(记者赵莎通讯员陈颂杰)近日,琼山区检察院深入派驻红城湖棚户区改造项目检察工作站、派驻海口白驹大道改造及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