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 一址一碑铸英魂 寻访美兰区大致坡镇罗板铺战斗遗址纪念碑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在美兰区大致坡镇崇德村委会龙板村立着一块罗板铺战斗遗址纪念碑,这是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全歼日军运水小分队,抢夺第一把轻型机枪的见证。立碑矢志,回顾革命历史,一代代当地人接受红色教育传承,常学常新,坚定信仰,怀着昂扬向上的满腔热诚,发愤图强,建设美好新家园。
□本报记者吴祝好马誉嘉
军民联合夺得第一挺机关枪
3月17日,记者来到大致坡镇龙板村(原罗板村)村口附近,一块刻有“罗板铺战斗遗址”字样的纪念碑映入眼帘。
中共海口市委党史研究室征研科主任科员周琪雄告诉记者,这里就是罗板铺全歼日军的战斗遗址。1939年8月,日军在当时的琼山县道崇乡滨洋村修建据点,并派重兵驻扎,企图扼制抗日总队在琼山县的咸来和道崇一带活动。为了抗击日军,咸来、道崇的党组织发动当地群众开展挖道路、割电线、埋封水井等行动,造成日军据点交通不便、通信不通、水源缺乏等困难,迫使日军天天派一辆军车从三江圩运水到滨洋据点,每次都有10多名日军,同时配有1挺轻机枪进行押运。
经过多日观察后,在当地群众的协助下,1939年9月2日凌晨,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一大队黄大猷率领该大队和第二大队五中队进入罗板铺公路西侧高地埋伏。上午,当日军车辆进入伏击阵地时,独立总队突然向敌运水车猛烈攻击,打得日军昏头转向。经过半个小时的激战,全歼日军曹长及属下官兵11名,焚烧日军汽车1辆,缴获轻机枪1挺、三八式步枪5支、短枪1支、子弹150多发和军用物资,独立总队仅有2名战士轻伤,战斗取得了完全胜利。此战后,日军撤销宾洋据点。
1939年9月3日,抗日独立总队在琼山县吴浪村召开祝捷大会。“罗板铺伏击战胜利,抗日军民欢欣鼓舞,因为这是抗日独立总队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取得首次全歼日军一部、夺得第一挺机关枪的胜利。”周琪雄介绍,此次战役大大提高了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的威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抗日热情。
积极响应群众抗日情绪高涨
“罗板铺战斗的胜利,是军民共同联手的结果。”据龙板村村民小组组长蔡汉平说,听老一辈的讲,村里道路左侧是村民的农地,右侧是山岭。村民躲在山岭里观察日军运水车的运输路线,并上报给抗日部队。“在抗日部队的猛烈攻击下,十几名日军士兵节节败退,他们一边跑,我们一边赶,一直打到下面的龙板湖那里。”蔡汉平用手指着一片农地说,“这里原来就是罗板湖,现在是农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伏击日军当天,我们村不少村民都参与了战斗。”
“村民也预感到了日军会展开报复行为,但还是义无反顾支持抗日。”蔡汉平说,当时,日军火烧了村庄,村民只能跑到山上躲藏,一躲就是6年。但还是坚持在山上一边生产一边抗日,大家轮流站岗、放哨,如果看到日军,就马上燃烧稻梗产生浓烟,提示村民赶紧躲藏起来。
如今,龙板村村民每次经过“罗板铺战斗遗址”纪念碑时都忍不住回望,虽然革命战争年代已经远去,但红色革命精神始终不曾褪色,愈发厚重而令人敬仰。
热血激昂追忆旧人激励新人
3月17日,站在“罗板铺战斗遗址”纪念碑旁,今年83岁的老人蔡琼才,轻轻抚摸着碑身,老泪纵横。“我奶奶就活生生被日军踩死。”蔡琼才说,听爷爷说,罗板铺战斗刚结束,我党抗日组织就意识到日军会采取报复行动,于是迅速转移附近几个村庄的村民到深山里躲避,日军果真采取报复行动,接连几天烧掉几个村庄的屋舍,带走所有值钱的东西。
“当时我奶奶跟10多位村民偷偷回村拿一些紧缺物资。”蔡琼才抹了抹眼泪说,不曾想到,狡猾的日军烧完屋舍后,仍然留一部分人躲在村里,于是这10多名村民全部遇难,惨遭杀害,手段残忍。他指着村里一口古井告诉记者,当时有一个妇女,她的孩子还嗷嗷待哺,遭日军毒手后直接丢到井里。
“我也经常跟子孙后代讲抗战的故事,让他们认清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激励后辈一定要发愤图强,不求丰功伟绩,但求在建设美好家园中出一份力。”蔡琼才说,我活到这个岁数了,听到最让人欣慰的话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那种自豪的声音,让人振奋,给人力量。那些被压得佝偻的身躯,挺拔了起来,久违的笑,沧桑的脸,被阳光映红。
记者手记
传承红色精神激励更多后人
□本报记者马誉嘉
红色的沃土,宝贵的财富。如今,在龙板村这片浸染着革命先烈鲜血、凝聚着广大群众崇高理想的土地上,正映射出一幅幅历史与现代、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优美风景。
借着采访的契机,蔡汉平带着记者重走了罗板铺全歼日军战斗的路线,从伏击的山岭高地,到全部歼灭日军的龙板湖,留存的古井、矗立的纪念碑、脚下的“红色土地”,一幅军民联合抗日的画卷在记者的脑海中浮现,似乎还可以感受到当年抗日战士的红色精神,而这些精神财富对我们后辈来说同样重要,不断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开拓奋进,为不断加快海南自贸港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采访结束后,蔡汉平说,希望政府组织村民建起“罗板铺战斗遗址”纪念馆,通过壁画、图画、有声影像等形式生动还原当时的抗日情景,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传承红色精神,让革命精神不断激励和影响更多的人。
英烈谱
王器民(1892—1927),琼海市会同县塔洋区美果村人,王器民是最早在琼崖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共产党员之一。
1916年从南洋回国后,考上上海水产专科学校。五四运动期间回琼,与王文明、杨善集一起掀起了海南青年运动的高潮。1920年,王器民参与创办报刊、学校,进行新文化、新思想宣传;他和徐成章组织“琼崖土剧改良社”,参与编写新剧本,对琼崖人民的新觉醒起了促进作用。1922年秋,王器民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海南较早的一批党员。1923年,他来到广州参加琼崖革命同志大同盟会,后被中共广东省委派往马来亚、星洲等地进行联络和宣传,动员和组织华侨青年回国参加革命。1925年回国后,王器民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三师政治部主任,先后参加省港大罢工和讨伐广东军阀的斗争,有力地支援了江门一带的工农运动。
1927年,王器民在广东“四一五”事变中被关进江门市监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始终坚贞不屈,严词痛斥反动派。同年7月,王器民在狱中被杀害,时年35岁。(符海心整理)
②“罗板铺战斗遗址”纪念碑激励后人发愤图强。
③蔡琼才老人抚碑思念已逝的亲人。
④龙板村的古井见证了日军残害村民恶劣行径。
⑤罗板铺战斗的故事成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教案。
本报记者吴祝好摄
新闻推荐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符雄助通讯员王倩)海口男子王某曾因盗窃罪、抢劫罪五次获刑,第五次出狱后王某并未金盆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