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农民协会旧址 见证琼崖革命峥嵘岁月 一座庙宇一面旗帜 述说那段英雄故事
■商报全媒体/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王辉文/图
3月19上午,尽管疫情还没有过去,但是仲恺村党支部书记林宁正在指挥工人全力参与复工复产,加紧美丽乡村工程的施工,发扬仲恺农民协会的革命精神,迎接仲恺村春天的到来。
在海口江东新区的绿色原野上,有一个以廖仲恺先生名字命名的滨海村庄,它就是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仲恺村。这里是冯白驹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开展革命活动的红色村庄,是琼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历史见证。
走进仲恺村的关圣庙,这里就是“仲恺农民协会旧址”。仲恺村近百年的革命历史,都浓缩在一座庙宇、一面旗帜里。
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存展的唯一一件来自海南琼崖革命历史文物,是来自仲恺村“仲恺农民协会旧址”的一面红旗,内容是冯白驹亲笔题写的“海口市郊第二区仲恺乡农民协会”十四个大字。它是大革命时期闻名全琼的一面农民运动革命旗帜,是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到”最有力和唯一的历史实物见证,被周总理称为“海南的革命之宝。”
创会
创办农民协会以“仲恺”命名
关圣庙上头的横匾上写着4个红色大字:恩泽罗橹。实际上,海南岛解放前,这里是两个村:罗陈和橹梧。一条大铜溪和一片农田将两村与其他村间隔开来,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海南解放后两村合并,更名为仲恺。
除了这座关圣庙,村头还有一所学校,校门上挂着冯白驹亲笔题写的“仲恺小学校”牌匾,是村中另一座证明仲恺村历史的建筑。
林宁介绍,1926年初,冯白驹在同学、共产党员李爱春的介绍下从上海回到海南参加革命工作,担任海口市郊农民协会办事处主任。根据党组织尽快把郊区农民组织起来的指示,冯白驹选择了工农基础都比较好的,革命热情高,在大革命工人运动中有突出表现的罗陈和橹梧两村,作为海口市郊农民运动的试点。
1926年4月30日,两村村民在关圣庙内宣告仲恺乡农协会诞生,选举冯白驹为主席。为何要用“仲恺”命名?一是当时用人名命名组织比较常见;二是廖仲恺先生于1925年遭暗杀,农协会成立前的4月23日正是他的诞辰纪念日。当年参加过海口泥水工会的周荣福老人曾回忆,农民协会成立当天,关圣庙门口悬挂起“海口市郊第二区仲恺乡农协会”的招牌,庙内供奉的关公塑像已经搬走,中间的神龛用竹壁掩盖,竹壁上张贴着“一切权力归农会”的革命标语,中间挂会旗。成立当天,在关圣庙旁聚集500人,农民赤卫队拿起长矛、大刀在关圣庙前操练,工人文艺宣传队和学生文艺宣传队也在两村演出宣传革命。
农协成立第二天,两村群众就参加了五一国际劳动节海口工人游行。随后在冯白驹和农会的支持下组织引导妇女剪掉长发、留短发的解放妇女运动;“反霸护田”斗争游行,迫使大地主吴为藩退回强占的市郊农民土地,并当众赔礼道歉,轰动整个琼北地区,两村周边地主主动减租减息。
“冯白驹还在关圣庙里开过几期农民运动讲习班,亲自给远近的农民朋友上课。”林宁说,许多尚未成立农协的村庄都纷纷派人前来学习取经,“到1926年7月,海口市郊所有乡村都宣告成立了农民协会。”
护旗
遍体鳞伤也不让敌人取走红旗
尽管革命过程充满危险,但仲恺村村民的革命意志却依然坚定。
“农协的这面会旗远近闻名,国民党一直想要找到它,把它作为两村人民搞革命的证据。”林宁说,从1927年至1950年,许多人付出了血的代价,才护住了这面珍贵的会旗。
1927年4月22日,国民党在海口发动反革命大屠杀。意识到农协会旗命运堪忧,林鸿发、郭绍秀、郭秉余和洪世珍等人将会旗藏在了关圣庙的关公塑像底座下。
刚刚藏好会旗,四人便听见国民党乡长带人来搜查的脚步声。脚步声渐渐临近关圣庙,情急之下,4人假装拜关公。大家骗国民党人说,会旗已被青年学生带走。国民党人离开后,几人在关公像前立誓:“绝不出卖革命,不让敌人取走会旗。”
1928年以后,恶霸土豪不时带人骚扰两村,控告两村是“共产党村”,收藏农协会旗。当时新上任的反动乡长以围剿两村为威胁,要求两村“甲长”李润春10天内交出农协会旗。“会旗被搞农运的学生仔带走了。现在谁还敢收藏会旗,难道不怕死吗?”地下共产党员李润春神色自若,机智应答。
1929年5月,由于叛徒出卖,郭秉余被国民党逮捕,严刑逼供,要求他交出会旗。郭秉余被打得遍体鳞伤,但始终没有吐露会旗的下落。7月下旬的一个晚上,敌人将郭秉余等人绑到五公祠附近的一条河边执行枪决。幸运的是,郭秉余没被打中,并且游到对岸,死里逃生。
这面旗帜也是琼崖工农团结在革命斗争中展现出的优良革命传统最有力的证明。
传承
打造美丽乡村革命教育基地
1950年,会旗被冯白驹作为琼崖革命的重要物证,送到了北京。村里的后生们更是“只闻其事,不见其身”。
“20世纪90年代,郭秉余的后人郭文艺、林书铭专程自费到北京参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看这面会旗。经过和馆内工作人员解释,二人给红旗拍了照。”林宁展示同样绣着“海口市郊第二区仲恺乡农民协会”的一面红旗,“现在村里的这面会旗,就是村民们照着照片,仿制出来的。”
“仲恺村的红色历史激励着全村人民不断奋进,投身到家乡建设和实现中国梦当中。”林宁说,目前该村正在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已完成80%,预计4月就能完工。
从2007年开始,仲恺村把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走上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和绿色生态发展的新征程。如今,仲恺村美丽乡村改造已焕然一新。
村里的房屋立面改造,青灰色的房顶,搭配白墙,焕发美丽乡村的朝气。村子中间扩建了人工湖,站在木制的栈道上,可以遥望对面的仲恺乡农民协会旧址。“旧址前面将建设革命历史博物馆,旁边已经初具雏形的建筑是仲恺礼堂,我们将把这里打造成现代化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把先辈的革命传统传承下去。”林宁是一名85后,谈起仲恺乡农民协会旧址的规划和村子下一步的发展,他充满信心。
提起先辈的英雄故事,林宁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他说,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红色精神成就红色文化,而红色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回望历史,学习革命先辈爱党、爱国、勇于拼搏的精神,还激励后人不断前行,投身美丽家乡的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闻推荐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符雄助通讯员王倩)海口男子王某曾因盗窃罪、抢劫罪五次获刑,第五次出狱后王某并未金盆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