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府城深处百年骆氏大宅

海南日报 2020-05-18 08:12

古宅已风光不再,但难掩历史的韵味。 龙泉 摄骆家大宅一角。龙泉 摄骆家大宅如今留有三进。张期望 摄石碑记载着古宅来历。龙泉 摄文\海南日报记者张期望

历经风雨洗礼,海口府城依旧留存不少百年古宅。几乎每一座古宅,都流传着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骆氏老宅便是其中一座。

骆氏老宅在府城绣衣坊31号,从街上向内望去,仅存三进的老宅虽显破旧,但留存的精美木雕神台和被脚印磨平的大块青石板,彰显着它昔日的辉煌。这座建于19世纪70年代的古宅,由骆氏家族5兄弟合买而来,宅中至今还留存购买古宅时制作的石刻房屋买卖契约。

而这座古宅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从这里走出的骆书猷和他作为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日的故事。

名巷古宅今犹在

海口府城的绣衣坊始建于明代,是出仕为官大户人家聚居之地,街巷中常见秀才文人行走,而当时的读书人大都穿刺绣的衣服,相传皇帝闻听此地求学之风盛行,人文蔚起,遂钦赐“绣衣坊”牌坊。当地官员将此牌坊置于街巷口,自此绣衣坊声名远播,闻名琼岛内外。

时过境迁,如今的绣衣坊已不复当初的模样,但巷道仍在,只是古色古香的古宅已不多见。骆氏老宅夹杂在一片现代民居中,原本五进的古宅,占地总面积1200平方米,历经近200年风雨,现在只残存了三进,第四进已由骆氏后人改建成4层高的楼房,最后一进则已荡然无存。

古宅里面,依旧可见当年的恢宏气势。每进房屋前面都有院子,地面铺设着大块平整的石板。房屋正厅两侧是木墙,木墙顶部是精美木雕。

“每进都是前院后房,院子120平方米,房屋也是120平方米。”今年75岁的骆文(化名)是骆书猷的侄儿,一辈子都住在这所老宅里。骆文至今还记得,20世纪50年代,这座古宅保存得还比较完整,但因年久失修,前些年两侧厢房开始倒塌。骆家子孙为了改进居住环境,逐渐拆除一部分,在原址基层上加盖3栋楼房。

骆文称,原来的骆氏老宅一连五进20眼,南边横廊2间,厨房2眼,每座之间各有天庭,活动空间宽敞,围墙四至分明。每间正屋大厅面阔17椽,两边卧室各面阔13椽,厅与房之间为障板隔墙。厅门极有讲究,前后相对,设有门槛,房门四扇左右对称,正屋木门闭合成屏风。从现存的第二进和第三进前庭保留的铺设石板来看,这座古宅是典型的明清时期南方建筑风格。

兄弟合购刻石为约

在古宅第二进后墙上,至今留存着一块石刻契约,这块镶嵌在墙上的契约长100厘米,宽70厘米,完整地记录了房屋的来龙去脉,原来它是骆家人分两次从两户人家购买所得。

由于年代久远,石刻契约碑文已经模糊,经原琼山县志办公室主任黄培平考证,契约共有三段文字。第二段记述了第一次买卖房屋的由来: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原瓦屋人绣衣坊陈绍会因移居乏用,将一连三进共计10间的祖屋和两间横廊卖给了骆家。第三段是记载第二次买卖房屋的经过,清光绪四年(1878年)六月十七日,原瓦屋契人绣衣坊蔡居藻、蔡安藻等人将坐西向东的瓦屋一连三进计三眼(间)房屋卖给了骆家。而碑文第一段则记载骆家兄弟改建房屋的经过:此屋与陈蔡家买断,光绪四年秋月,兄弟勤力改建转向壹连四座十二眼,南边横廊两间五眼,厨宅四眼,外墙南边铺壹座,墙围四至分明。其原买契在腊月当众兄弟亲朋毁去契式,勒碑垂后,免致日后子孙争执。

黄培平称,从这块碑文可以得到几点信息和提示:一是骆氏老宅是从陈姓和蔡姓两家购买所得,契约文字简明,条理清楚,房屋四至分明,买卖双方、执笔人、知卖人、中间人均列其名,是一份严密有据的契屋文字,体现了民间公平合法的买卖关系,并勒石贴墙永久保存。这种做法,在府城实属罕见,为考证历史留下了较为宝贵的史料;二是骆家买断房屋后,因其旁边有骆家的园地,不久就进行了改建,既保留了原来的建筑风格,又扩大了规模,形成了人口众多的骆家大院。这类大宅院在府城已不多见,它是府城历史文化街区的特征,需得到合情合理的保护和利用;三是原来陈家房屋西至会馆(即原府城镇政府大院),后墙南边有空地,门楼通景行街(即今忠介路西段)。

骆文也证实,小时候父亲曾告诉他,这栋古宅最初由其祖上5兄弟合买,每兄弟一进。

赴缅作战子孙名垂抗日史

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骆家大院穿越了时代的沧桑,一砖一瓦,也见证了骆氏一代又一代的悲欢离合。在骆家众多的子孙中,生于1915年的骆书猷是这座古宅中最令其后辈敬仰的人物之一。

“他和我父亲是亲兄弟,我们伯侄在这栋古宅里一起住了48年。”骆文称,骆书猷的父亲名骆诗教,母亲吴氏。骆书猷7岁时父亲去世,由母含辛茹苦抚养长大,读过私塾,做过苦力工,帮助母亲维持生计。20岁左右结婚,并育有一子。

1937年,骆书猷告别母亲和妻儿,成为黄埔军校十五期学生,194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分至陆军第5军新编22师65团。1942年2月16日,中国政府应英军的请求,派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1942年2月25日,约10万人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开始进入缅甸。当时远征军中有不少海南籍官兵,时年27岁的骆书猷就是其中一员。

1942年3月,骆书猷跟随远征军大部队进入缅甸野人山。在野人山的战斗中,骆书猷先后参加大小战斗200余次,三次负伤比较严重,第一次是面部的头盖骨中间,被手榴弹爆炸的弹片嵌入,鲜血淋漓;第二次是腹部被子弹击中;第三次是右腿被子弹穿破,伤势严重,危在旦夕之际,被盟军飞机空运到野战医院抢救,才保住了性命。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骆书猷回到祖国的怀抱,随部队被空运到南京参加日军受降仪式。1948年秋骆书猷在东北辽西地区随部队投诚,后被编入东北军区解放第四团学习。

1950年学习期满后,得知母亲去世,骆书猷经批准转业回乡谋生。1952年后,他先在海口服务公司当裁缝,后任商业会计等工作。1998年,骆书猷先生带着体内几块弹片和一枚子弹头,在骆氏老宅里走完了他83年艰辛又光彩的人生。

新闻推荐

琼山区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荔枝红”党员志愿服务队 检测服务送上门 田间地头帮采摘

琼山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荔枝红”党员志愿服务队,助力海口火山荔枝火热销售。本报记者史瑞丽通讯员王伦摄帮忙采摘打包荔...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