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生态养殖+科学防疫 致富能手养猪年赚100万元

海口日报 2020-06-11 08:31

琼山区龙塘镇文道村委会洋溶村脱贫户杜孔周在给猪喂食。 本报记者 史瑞丽 通讯员 龙泉 摄

有人说养猪又苦又累,可他一个人每天除了在家喂养200多头猪,还早出晚归跑到外头打工赚钱;有人说养猪又脏又臭,可他住在猪圈旁天天给猪冲凉洗澡,做到生态环保养殖;有人说养猪风险太大,可他从借钱养猪开始,发展到靠养猪年赚100万元;有人说他运气好,可他却说没有党的好政策和各级政府的帮扶,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

这就是琼山区龙塘镇脱贫户杜孔周的真实写照。曾经贫困户的他,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凭着自身的努力,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养猪专家、脱贫榜样、致富能手。

□本报记者史瑞丽通讯员王巨昌

只要有志气,啥都难不住

杜孔周所在的龙塘镇文道村委会洋溶村,属典型的羊山地区,人多地少,土地贫瘠,过去靠种黑豆、芝麻等传统作物换钱,只能填饱肚子。为增加收入,供养3个小孩上学,杜孔周夫妻俩买来两台吊机,到建筑工地上帮人吊运材料,收入不太稳定,但勉强能维持。

当小孩相继上大学,两口子准备喘口气时,由于多年积劳成疾,50多岁的老杜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严重时连腰都伸不直,更别说干重体力活了。无奈之下,老杜只好把吊机卖掉。没了收入来源,还要看病吃药,加上孩子读书的学费、生活费,整个家庭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只要还有口气在,就不会穷死饿死。”2014年,老杜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给他扶医扶学,减轻很多负担,但他并没有一味等靠要。

当时,镇村干部动员鼓励他结合实际发展生猪养殖,对此,他很感兴趣。手里没本钱,穷则思变的老杜顶着压力向亲戚朋友借来20000元,买了20多头猪仔,把家安在猪圈旁,每天起早贪黑喂养。随着养猪收益的增加,生活好转,2015年底他顺利甩掉了“穷帽子”。

只要肯钻研,农民变专家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杜孔周的生猪养殖规模不断壮大,达到了100多头。就在他满怀信心准备大干一场时,没想到2016年一场突发猪病给老杜带来不小的打击。

“要不是村干部及时帮助,真不知道要损失多少。”当时正在喂猪的老杜发现有头大猪不吃食,急忙向镇上兽医站求助,可兽医还没来得及赶到,即将出栏的300多斤大肥猪一下子就死了8头,损失好几万元。看着猪栏里上百头大大小小的猪嗷嗷叫,全家人欲哭无泪。

闻讯赶来的村干部王家泽,安抚好老杜家人后,并找专家老师求教,很快就确诊病因,帮老杜配好药,指导他做好防疫,避免了更大损失。

“养猪看起来不难,但也要讲技术。”从那以后,老杜养猪更加用心了,不仅平时注意观察,还主动向村干部请教,用手机上网学,买书本来啃。除了饲料,老杜还给猪喂食当地红薯野菜,增强免疫力。同时还建了沼气池,把猪粪猪尿变成沼液浇灌槟榔等果树,做到循环利用,实现生态养殖。

凭着积累的经验,如今的杜孔周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猪专家。去年周边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但老杜在政府指导帮助下,提前做好科学防疫,200多头猪不但实现了“零感染”,还净赚了60多万元,加上今年上半年赚的30多万元,一年时间老杜养猪收入就超过100万元,还盖了三层小洋楼,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只要不懒惰,脱贫不返贫

“我要赶着去上班了。”采访完,老杜喂完猪,把猪圈收拾干净,骑着电动车往外走,他几乎没空去喝茶聊天,每天喂完猪后还和爱人一起赶到相邻的龙泉镇上的服装厂打工。

谈到今后的发展,跟一些养殖户看到行情好就急着扩大规模不同,老杜说今年虽然收益不错,但也不能盲目扩大规模,养猪既要根据自己的抗风险能力,还要考虑到周边环境承载压力。

老杜表示,他会在保持现有养殖规模的基础上,利用空余时间出去打工,多条脚走路增加收入。相信只要不懒散不松劲,生活就会越过越好。

新闻推荐

法院发布典型案例

本报6月6日讯(记者高潮通讯员潘春培)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海口琼山法院向社会发布典型案例,号召社会各界共同维护海口的绿水青...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