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去还是留?下乡知青主动留下来建设农村 退还是守?退休后一直坚持当义务环卫工 钱怎么花?对自己“抠门”却大方捐款助人好人老郑的人生选择题50年来坚持奉献,他说“这

南国都市报 2020-07-20 08:46

郑健。贺立樊 摄在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谭新社区,只要提起老郑,街坊们总是竖起大拇指。

“他每年都给希望工程捐款。”“他养的鸡总是送去敬老院。”“哪里有自然灾害,他总是第一时间捐款。”“他几乎把退休金都捐了出去。”在谭新社区居委会,街坊们你一言我一语,讲述着老郑的故事。

在谭新社区生活了16年,居民吴秋荣掰着手指头也数不清老郑为社区做了多少好事,“上周,他拿出1000元捐给社区一位身有残疾的街坊。”

事实上,老郑不是大款,他的名字叫郑健,只是一名退休环卫工人,每月1600元的退休金,只给自己留下200元。他也是一名35年党龄的老党员,自从上世纪60年代作为知青来到这里,他的一颗心就与这个社区分不开了。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贺立樊通讯员许晶亮

知青下乡不返城环卫退休不退岗

1969年1月,家住海口水巷口的知识青年郑健,响应号召下乡来到谭文镇(今谭新社区),在文多村务农。那年郑健18岁,从小在城里长大,连水稻是怎么种出来的都不知道。

郑健向老农民学习,一点一点学习农业知识。每逢农忙,他和乡亲们从早干到晚,累得直不起腰,睡觉时往草席上一躺,“感觉浑身都疼。”乡亲们给他送来了跌打药酒,帮他按摩揉捏。郑健心里暖暖的,觉得乡亲们没把他当外人。

1972年的一天夜里,郑健突然发现自己看不见东西。到医院检查之后,郑健被确诊患上夜盲症。大家依据土办法,送来了胡萝卜,找来当时稀缺的猪肝,配合药品,最终郑健的夜盲症治好了。

“来到这里,就是要为乡亲们谋福利。”每晚收工时,党员干部对郑健说的话,深深烙在他的心里。作为知青,郑健在劳动中学习劳动,也在劳动中认识劳动的价值。“当时农村生产力低下,农业技术很落后。”郑健一遍又一遍为乡亲们讲授农业技术书籍的内容,乡亲们激动的神情,让郑健至今难忘。

此后几年,知青们陆续迎来一批批“返城潮”,可是直到1979年最后一批知青返城,郑健都没有选择离开。作为“劳动标兵”,郑健获得了城里学校、粮所等单位的青睐,他却选择留在农村。

老父亲得知儿子不返城,气得要与他“断绝父子关系”。郑健告诉家里人,他发现很多党员干部选择留下来,把一生交给农村,“农村需要建设,我要向党员学习。”在郑健的心里,早已把这里当作“第二个家”,把属于党员的红色信仰,当作自己的追求。

1985年,郑健入党。此后历任谭文热作场苗圃队队长、谭文橡胶加工厂副厂长,最终在2014年7月,在三门坡环卫站谭文组组长的岗位上退休。可是第二天,郑健就找到了环卫班长龙桂丽。

“昨天办理退休,一整天没有劳动,晚上怎么也睡不着。”不等龙桂丽答应,郑健拿起扫帚,打扫起居委会旁边的小巷子。这一扫,就是整整6年,至今也没有停下。

每餐青菜配面条每逢捐款很大方

69岁的郑健,走起路来轻快矫健。他笑着开玩笑,称自己的名字起得好,“健健康康”。

一周前,在打扫巷子的间隙,郑健来到街坊蔡夫创的家里,与他聊起了家常。蔡夫创今年56岁,下肢残疾,只能坐在轮椅上,每月的经济来源是社区工作人员帮忙申请的各项补助。可是最近几年,他的爱人患了重病,家里还有3个子女要养育,生活非常艰苦。

聊完近况,郑健皱着眉头,匆匆离开。第二天,郑健又来到蔡夫创的家里,从口袋里掏出1000元,塞到蔡夫创手里,转身就离开。“老郑也不宽裕。”蔡夫创喊来邻居,想要拦住郑健,把钱退回去。郑健却一溜烟跑远了。

“老郑真是个好人。”蔡夫创会些家电维修手艺,一直想为郑健免费修理家电,“可是他家里哪有什么家电。”

郑健住在社区居委会安排的宿舍里,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宿舍布置简朴,除了一张老旧的木床,就是堆了满屋的报纸。7月14日下午,郑健在报纸堆里翻翻找找,终于找出一张红色的明信片。

这是一张中国红十字总会寄来的感谢信,上面有汇款账号。“前段时间汇过一次款,后来把这张明信片弄丢了。”疫情期间,郑健捐款500元。最近一段时间,郑健通过报纸,得知南方地区洪灾严重,他打算找个时间去银行汇款,为受灾地区捐款1000元。

这样一来,郑健这个月的退休金就不剩多少了。“够用的,我不花什么钱。”郑健笑着算了算,一个月退休金1600元,每个月的生活费最多只需要200元,“每顿吃青菜配面条,省钱又健康。”

今年端午节,郑健掏出300多元,买了几十个粽子送去敬老院。“老郑就是这样的人,对自己很抠门,对别人很大方。”80多岁的孤寡老人杨名史透露,郑健一直养鸡,“自己平时不吃,总是在逢年过节时送到敬老院,给老人们吃。”

街坊们夸他“真是好人”,郑健却有些不好意思,“我是党员,这些都是党员该做的事。”

要把好事当小事坚持为人民服务

年近古稀的郑健,至今孑然一身,独自生活。“我的能力有限,可是不能不去帮助别人。”为什么不能不帮?郑健总觉得,身为共产党员,一定要为群众多做好事,“把做好事当作每天的小事。”

郑健第一次捐款,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为海南出现洪涝灾害的市县捐款。此后,他每年都坚持向红十字会和希望工程捐款,时不时接济困难街坊,逢年过节带着肉菜到敬老院慰问。多年来一共捐了多少钱,郑健自己也记不清了。

“我来到谭新社区16年,每年都能听说老郑又捐款了,或者又去帮助哪位街坊。”吴秋荣在谭新社区居委会工作,听说过不少关于郑健的故事。

2014年刚退休时,由于环卫队里人手不足,郑健在义务清扫街巷的同时,还主动担任环卫清运车的司机。即使是春节假期,郑健依然坚持工作,“队员们回家过年,我的家就在这个社区,每位街坊都是我的家人。”

谁也劝不住,社区工作人员只好专门为他下了一道“命令”:放假期间上班,每天“罚款”50元。结果郑健依然把活干了,还信以为真,揣着350元要来交“罚款”。工作人员哭笑不得,把“罚款”退了,告诉他,“这"命令"只希望你多休息,不要太累了。”

其实,郑健也有家人。家里兄弟姐妹5人,其中一位弟弟患有疾病,时常需要郑健接济。有街坊劝他,退休就回城里吧,照顾家人,“你在这里也奉献一辈子了。”

可是郑健依然摇摇头,“工作可以退休,党员没有退休,退休了也是党员。”当年与他一批下乡的知青,返城之后都有了稳定工作,退休金也比他高出许多。如今上了年纪,郑健时不时感到腰腿疼痛,睡觉时躺在简陋的房间里,他却不后悔这一生的选择。

“如果一味地索取和获得,总有得不到的时候,可是奉献却没有止境,一直在奉献,生活才充实。”生命有长短,财富有高低,无论是“抠门”的老郑,还是“大方”的老郑,老党员郑健总在奉献,一次次传递善意,一次次坚守属于党员的那颗热忱之心。

新闻推荐

志愿者杨海荣:连续4年驻守 真情服务高考

本报7月10日讯(记者陈丽园)每年高考期间,总会看到志愿者在考点忙碌的身影,为家长、考生们送上暖心的帮助。连续4年组织高考志...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