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了,通了 海口文明东隧道通车 非机动车与行人禁入 最高时速60km/h 遇到极端天气,隧道不会被水淹
最高时速60km/h
遇到极端天气,隧道不会被水淹
本报讯8月20日16时18分,海南省首条跨越南渡江隧道——文明东隧道正式通车。
作为江东新区启动建设的标志性项目,文明东隧道项目的建成将强化主城区和江东新区的联系,增加南渡江跨江通道,缓解琼州大桥通行压力,打造江东新区对外交通枢纽干道。记者曹宝心李波
温馨提示
文明东隧道在文明东路、滨江路、江东新区东横二路均设置了进出口,为了您的安全,隧道仅供机动车辆进出使用,非机动车与行人禁止入内。
A
双向六车道
最高时速60km/h
文明东隧道西起文明东路白龙路交叉口,沿文明东路往东走行,在美苑路以西约300m及以东约350m处设置敞开段,然后下穿滨江西路、南渡江至江东新区东横二路,终点位于东横二路琼山大道交叉口。
项目全长4380m,其中隧道段全长2720m,接线道路全长1660m。另外,在滨江西路设置4条互通立交匝道,匝道全长约2.3km,在规划滨江东路预留互通立交。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文明东隧道共设8个出入口。其中,江东段有2个出入口(一出一进),可以经过琼山大道通行;在江西段,共有6个出入口。滨江西路4个,其中往长堤路方向2个,往国兴大道方向2个。此外,在文明东路上还有2个出入口。
隧道主线建设规模为双向六车道、两孔一管廊,设计速度为60km/h,匝道40km/h。
“文明东隧道项目从开工建设到实现全面通车,仅用了短短一年半的时间,这在我们以往建设隧道项目的经验中是绝无仅有的,很荣幸能够参与到项目建设,今天终于能见证通车时刻的到来,心情非常激动。”施工方项目部副经理郑涛表示。
控制中心24小时监测隧道内上百个摄像头
在滨江西路与文明东路交叉路口,有一栋崭新的大楼。该栋楼作为文明东隧道的管理中心,将成为隧道投入运营后的“大本营”。
在二楼的控制中心,有一个巨大的电子显示屏幕,屏幕对面是一排控制电子屏幕的计算机设备。这就是隧道一体化监控平台,是整个隧道的“大脑”,该平台包含概貌图、3D、通风、给排水、电力监测、照明、交通监控、视频AI、视频监控、有线广播、有线电话、无线通信、网络监测、火灾报警、东设备房、西设备房、报表等18种功能系统。隧道内的上百个摄像头、54个风机、31个音区、9个泵房等设施设备,都可以在一体化监控平台的远程操作下进行工作。
电子屏能够24小时监测隧道内状况,隧道内每隔50m左右设置一处火灾报警和灭火设备,一旦发生险情,除了通过隧道监控自动识别联动,也可通过就近拨打镶嵌在隧道墙壁上的电话进行联动。电子显示屏会第一时间弹出窗口,显示事故地点状况,值班人员会立即根据平台响应功能操作解决。
体验
B
从滨江西驶出江东出口,用时不到3分钟
16时20分,记者一行驱车从滨江西入口驶入隧道,进入隧道内部,视野变得更加开阔,隧道内道路设置为单向三车道,沥青路面上交通标示标线清晰可见,还有充足的照明设施及交通导向灯。50千米/小时左右的车速,用时不到3分钟,车辆就已驶出江东出口。
“以前去海口市区上班都要走琼州大桥,绕行半个小时才能到国兴大道。听说隧道通车后3分钟就能到滨江路,真是太方便了。”附近村民陈先生感慨。
亮点
C
●采用“毛细血管分流”理念,解决近江交通
通过地下三层布置,最简化解决与滨江路的全互通,节约工程投资。隧道西岸主线出入口分两个路格前后错开,采用“毛细血管分流”理念,极大地减小了隧道运营后对老城区交通的冲击。
●采用“水中翻交”形式,安全与速度并重
针对汛期、枯水期不同的防汛、防台要求,在江面采用水中翻交的形式,这在国内也是比较罕见的一种做法,在保证通航和过水断面的前提下,加快施工速度。
●采用新型材料,践行绿色环保
在海口首次采用型钢混凝土搅拌墙,且型钢可以回收利用,绿色又环保。同时,隧道内装修顶部的防火板和侧墙的搪瓷钢板,均采用的是新型材料,既简洁大方,又便于日常维护。
●调整围堰工艺,变水上施工为陆上施工
本项目大型钢板桩围堰通过调整施工工艺的方式,将水中作业打桩转化为陆地环境作业,使得围堰工程工期缩短了2个月以上,既加快了总体施工进度,又确保了南渡江防洪要求,并为二期围堰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挥集采优势,确保资源供应
施工用到的拉森钢板桩、钢管支撑、地下连续墙设备、三轴桩机等资源需从岛外调配,项目部专门成立督导协调小组对项目进行资源管控,及时从岛外调配紧缺资源,同时加大人力、物力投入,高峰期投入了100余名管理人员、2000余名劳务工人及200多台大型设备(大部分从省外调运),开启24小时连续奋战模式。
解惑
D
隧道洞口的造型名称叫光过渡,顾名思义就是从隧道外的强光到隧道内的弱光进行过渡,所以在功能上这个造型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它可以缓解驾驶员从亮到暗,从暗到亮眼睛产生的黑洞效应和白洞效应,让驾驶员更快地适应隧道内外的亮度反差,提高行车安全性和舒适度。
出入口处光过渡段有啥作用?
大雨来袭,隧道会被水淹吗?
排水:道路上设置两道横截沟拦截敞开段流下来的雨水,收集雨水至洞口的雨水泵房内的蓄水池,雨水泵房设置有西岸两用一备,东岸三用一备雨水泵。碰到极端天气,可全部打开,以确保隧道不会被水淹。
通风:隧道通风是采用射流风机诱导型纵向通风的方式,平时若遇到隧道内堵塞,可通过开启射流风机来改善隧道内空气质量。发生火灾时,根据火灾发生的不同位置,通过正反向开启不同区段的射流风机,解决主线与匝道活塞风的相互影响,保证火灾工况下的纵向排烟风速,为人员逃生创造条件。
提醒:如果前方车辆发生火灾,应第一时间弃车,通过安全门逃离至安全通道或者对向车道。
非机动车行人为何禁入隧道?
隧道内为何只有机动车道,而没有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首先根据国家设计规范要求,长隧道、特长隧道严禁“机非同孔”的设计,也就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电动车、自行车)、行人必须分开单独设计。如果要设计非机动车道隧道,必须单独设孔。目前国内所有越江、越河、越湖等地下长隧道及特长隧道,在设计上均没有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同孔的情况。
“一般允许行人通行的地下隧道设计长度都非常短,几分钟就可以穿过,常见于过路口、铁路的下立交。但文明东隧道段全长2740米,步行穿越隧道需40分钟以上,自行车需要20分钟,如果单独设孔,行人及非机动车在封闭隧道内长时间通行舒适度和体验感会很差,而且人行和非机动车隧道的通风、照明、监控等技术要求更高,造价也更高。”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考虑长距离封闭空间夜间治安安全、机动车隧道火灾等特殊情况下的防灾救援等多方面原因,决定不设计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文明东隧道建设大事记
●2018年12月28日
开工建设
●2019年3月31日
一期围堰形成封闭
●2019年5月3日
开始基坑土方开挖施工
●2019年7月26日
开始首块顶板浇筑
●2019年8月13日
一期围堰范围内江东段隧道主体结构完成封闭
●2019年9月4日
一期围堰拆除,江东段通水,项目安全度汛
●2019年10月24日
二期围堰吹填完成
●2019年12月16日
二期围堰区域开始浇筑首块底板
●2019年12月23日
主线江西段结构封顶
●2020年1月15日
二期围堰内隧道主体结构封顶
●2020年1月23日
主线暗埋段全线贯通
●2020年8月20日
通车
新闻推荐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8月20日讯(记者王洪旭实习生张沁)近日,海口市多位家长反映带孩子到海口市妇幼保健院做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