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污纳垢”闲置地 变身便民停车场 海口切实提升社区“颜值”,打造便民利民公共场所
海口海甸岛白沙门上村,是一个居住人口超过3000人的城中村,由于缺乏前瞻性规划、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滞后,公共停车位处于高度饱和状态,找停车位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痛点。
令全体村民欢欣鼓舞的是,村中一块闲置多年的卫生死角,经过清运垃圾、硬化地面,新建了一处村中最大的公共停车场,解决了该区域的脏乱差问题,同时也缓解了群众的停车难题。
□本报记者曹马志
闲置地成“藏污纳垢”之地
8月28日下午,记者实地探访海甸街道白沙门上村。“这可是一块"宝地",闲置了20多年,真是太可惜了。”白沙门上村村民小组副组长郑诚宝告诉记者,白沙门上村位于海甸溪湿地生态公园北侧,靠近海甸五中路和人民大道,由于交通便利,周边商业配套完善,近些年,村里的居住人口猛增,村里原来的户籍人口只有500多人,现在居住的人口超过3000人。
为什么闲置多年不开发利用?郑诚宝透露,该地块是村集体建设用地,该地块早期租给一家单位做废品收购站,由于该单位私自搭建临时宿舍,环境卫生不达标,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美兰区消防、城管等部门上门查处,收购站最终关停。后来,由于与一家房企存在合同纠纷,该地块牵扯的争议不断,只能被迫闲置,处于“三不管”地带。
“脏、乱、差。”回想起改造前的景象,村民朱全丰皱起眉头,由于无人管理,这里成了社区“藏污纳垢”的地方,随处可见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地面坑洼不平,杂草丛生。
干群同心合力化解难题
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郑诚宝介绍,因为该地块属于卫生死角,该村经常被列入环境整治“黑名单”,街道和社区也想了很多办法,不定期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却治标不治本,这里很快又恢复脏乱。
随着海口纵深推进“四爱”卫生健康大行动,这块闲置20多年的卫生死角迎来蝶变契机。今年3月,海口数十名党员干部群众手拿铁铲、锄头、耙子等工具,在这里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让这里的环境焕然一新。
“20多年来,这块闲置地第一次这么干净,露出了"真容",村民们都特别开心。”在参加环境卫生整治之后,海甸街道干部韦涛和白沙门上村村民小组就一直在思考,“闲置地利用必须要有新路子,不能再走回过去脏乱差的"老路"。”
韦涛介绍,经过多次实地调研,海甸街道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利用闲置地块新建便民停车场。针对少数村民的疑虑,街道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下沉一线,用情用心面对面沟通,做通群众思想工作,在不改变土地权属性质的基础上,推动社区“微改造”顺利实施。
聚焦痛点办实事解民忧
8月28日下午,记者在改造后的便民停车场看到,昔日堆积成山的垃圾不见了踪影,一个宽敞的停车场映入眼帘。海甸街道联合白沙门上村,重新硬化了路面,安装了多盏路灯。
改造的钱从哪里来?村集体主动作为,迅速筹资20余万元,清理垃圾、平整场地、新建便道、完善配套设施,新建一处可停放120余辆小型机动车的公共停车场,美了环境,乐了村民。
对于闲置地的变化,村民许修明表示,“以前村里由于道路狭窄,车位少,每天晚上都是"一位难求",车子还容易发生剐蹭。有了这个便民停车场后,许多村民再也不用为找车位烦恼了。”
“通过聚焦群众痛点,实施"微改造",啃下社区环境卫生"硬骨头",重新盘活这块5亩多闲置地,让环境焕然一新,同时也便利群众日常出行,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韦涛表示,接下来,海甸街道将继续深入开展“四爱”卫生健康大行动,着力深入排查、彻底清理各类卫生死角,立足公共需求,坚持群众需求导向,统筹有序推进卫生死角清理整治后的土地利用,不断改善社区环境,建设更加宜居宜业的幸福社区。
新闻推荐
2电动车相撞致一人死亡,一驾驶员肇事后逃逸 海口公安交警多方式调查取证,快速侦破
本报讯8月4日5时许,在海口白水塘路与金福路交叉口处发生一起两辆电动车碰撞致一人受伤,其中一方电动车驾驶人骑车逃离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