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音缭绕半世纪 能不忆海口戏院
琼音缭绕半世纪能不忆海口戏院
■商报全媒体/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魏铭纬柯育超文/图海口戏院已经消失4年了。为梦送行的人,至今仍未散去。
今年80岁的钱汉堂身子还很硬朗,有时候他会陷入某段思考中,紧锁眉头,一两句琼剧唱词从嘴中“飘”出,不是那么清晰,却缠绵缱绻,使人心生向往。虽已至耄耋之年,在谈起海口戏院时,钱老依旧精神抖擞。这个地方对他来说太深刻,太难以忘怀,以至于半个世纪过去,他依然能取笔勾勒出它的原貌。于是在那些简单而跃然于纸的图画中,我们拂走记忆的尘埃,细细徜徉在老戏院的旧时光里。
戏院“蝶变”,大棚变高楼
海口人民公园西湖公园路7号,曾是海口戏院存在过的地方。它曾有一座大楼被掩在清幽翠绿的椰林中,四周湖水环绕。如今,这个地方再没有海口戏院的影子,只是一片平坦的空地,荒凉而寂寞。唯有门前设置的一块停车指示牌,还保留着“海口戏院”四字。
海口的戏院历史要追溯到清光绪年间,在今天坐落于解放东和平电影院的地方,几位地主豪绅共同出资建起了海南第一家戏院——永乐戏院。但没几年,使用竹子搭建的戏院便在台风中轰然倒塌。那时,戏曲正逐渐深入海口人的娱乐生活。
1945年,海口戏院还没建时,钱汉堂跟随亲人赴海口定居,自此成为一位“老海口”。他从小便对戏曲有浓厚兴趣,1954年走入文艺界时,年纪尚小的他第一次见到海口戏院的前身,不过就是在一片开阔的空地上搭建的戏台和大棚,简陋之至。
据说,当时直属海口的只有两家规模较大的戏院,分别是“解放戏院”和“大同戏院”,但均搭棚盖台,条件并无二致。跑堂的戏班剧团奔波此间,每逢恶劣天气,舞台上锣鼓唢呐声混杂在风雨声中,站得靠外的小童着了凉,还忍不住直打喷嚏。
观众热情捧场,演员深情热爱,有人想看,有人愿唱,海南的戏剧文化才得以在风雨飘摇中延续百年。当社会安定,人们需要更充足的娱乐生活,戏剧的发展亦趋于高潮时,海口戏院便应运而生,成为全海口最受欢迎的戏院。1956年年底,一场演出间隙的休息时间,钱汉堂从戏台上下来,听见两位观众在讨论将建海口戏院的消息,“一位说,你不知道呀,要建戏院大楼啦,另一位立刻面露喜色。”
1957年,海口戏院项目动工建设,消息传开后,几乎每天都有人到工地边溜达,围观水泥如何慢慢铺就纵横的钢筋,继而呈现出大楼的模样。1958年,海口戏院正式落成并对外营业,人们欢呼鼓掌庆祝,钱汉堂也挤在人群中,他看见宽敞的院落,还有洁白的外墙和明亮的窗户,成了一生中无法忘却的美景。
花腔婉转,萦绕半个世纪
从建成起,海口戏院就是海口市中心城区的重要文化窗口和文化设施标志。它是当时海口市唯一的专营演出业务的戏院,与以往的演出场所相比,演出空间、声光设置以及安全卫生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进。
1961年,庄耿荣调到海口戏院工作,直到1991年退休,30年的青春岁月付诸于此。“那时候,我在海口戏院管理站任副站长,当时没有正站长,基本上我管着所有戏院事务。”她回忆道,“站内一共有6个人,包括我,会计、出纳、宣传员、管理员,还有一位,是谁呢……”她掰着手指似是要仔细想起。
庄耿荣回忆,最初海口戏院可容纳一千来位观众,观众座椅多为活动座椅。虽然内部结构简单,戏院里也没有空调,但舞台分为左右副台和后台,观众席上还顶着电风扇,席外还有东西廊庑,廊庑外有大片空地,演出间隙,观众可以到此处休息。
“当时,不仅海口本地的剧团在戏院内演出,还有省内各市县的剧团,也有省外的剧团前来。”庄耿荣说,这里上演过粤剧、潮剧、京剧、豫剧、川剧、黄梅戏等各式各样的剧种,不时表演杂技、曲艺和歌舞等文艺汇演,就连海口市当时一些大型会议也钟情于此。
半个世纪以来,海口戏院里衣香鬓影、花腔婉转,唱罢多少西厢别离,又掩过几声垂泪叹息。
曾任海口琼剧团团长的陈育明给记者讲了在海口戏院表演时的趣事儿。
在他还不是团长的时候,主演过《像他那样生活》。这部戏讲的是,抗美援越时期,越南民族英雄阮文追目睹美帝国主义侵略者屠杀越南人民的残暴行径,毅然加入游击队抗击侵略暴行,最终不幸被捕牺牲。
陈育明演阮文追,当演到阮文追与妻子分别的场景,舞台内外皆潸然泪下。这时,他忽然听见附近传来抽泣声,余光一瞥,原是庄耿荣在一旁看得入戏,忍不住放声痛哭。
钱汉堂也记得这件乐事儿,他正扮演扭送阮文追入狱的特务,一抬头就见到庄耿荣哭花的脸颊,顿时忍俊不禁,观众席也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
“他们每演一次,我就哭一次,演得太好了。”庄耿荣不好意思地说。
《像他那样生活》故事深入人心,极受欢迎,在海口戏院及其他地方连续演了一个月,不少戏迷为了买票,不惜带着草席在售票处守上整整一晚。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戏剧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娱乐文化,那些年,《张文秀》《红色娘子军》等优秀戏剧登上过海口戏院的舞台,也使演员们的顾盼之姿连同青葱年华深深烙印在群众心中。
海口琼剧团一位演员受访时表示:“跟现在相比,海口戏院环境不好,舞台有些局促,但观众回馈的尊重、痴迷,总能激起演员的力量。”
眉笔勾描,难“粉饰”幕后汗水
脚一抬把眼一闭,等掌声渐起,披霞帔而不知岁月长,对戏剧演员来说,一两场好戏便足慰平生。
有谁见证了演员们的汗水呢?唯有那一方舞台和明晃晃粉饰着回忆的灯光罢了。
海口戏院建成初期,没有职工宿舍,钱汉堂当年还是年轻小伙子,同其他人一起住在戏院后台,睡双人床,在那里生活,表演时便上妆、背台词。夏天日色渐长,海口热得很,没有空调,戏院更是闷热。上粉定妆时,演员们忍着逾30℃的高温,一番眉笔勾描下来,后背早已大汗淋漓。
“我们画一下妆,就得停一下擦擦汗,要涂得精致,不能给观众留下敷衍的印象。”钱汉堂说,“到了晚上,我们就搬到院子里的树下睡。”
海口戏院太受欢迎了,一位曾在戏院表演过的演员说,想在海口戏院演出的剧团,尤其是其他市县的剧团,必须要早早去排队,“能排上海口戏院的演出,对演员来说就是一种鼓舞。”
那时候,平日里戏剧常在午后开演,一直演到晚上。演员们在台上演出,剧团的道具和布景都堆放在后台,一场戏3个小时,几场下来夜已经深了,剧团唯有等到次日才能离开。“下一个排上队的剧团得等到前一个离开了,才能进到后台。”钱汉堂说,“半夜时只能在戏院外的廊庑内摆张椅子凑合一晚。”他用手撑着脑袋做了个靠墙打瞌睡的动作。
庄耿荣还记得,有一次演出《江姐》,一位演员正表演时突发了哮喘,“立刻干咳不止,发不出声音,别提继续唱下去了。”在场的医生护士连忙为她诊治,对症下药后,才使演出得以继续。
那个年代的人,想的都很纯粹,“一是一二就是二,没有人抢票炒票,演员们相信要认真付出才能有收获。”钱汉堂感慨。
呼声殷切,戏院何时重建?
时间走到21世纪,“千禧年”后,海口出现许多拥有更好设备和场地的剧院,海口戏院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据了解,1978年,海口戏院进行第一次修缮,在西侧廊庑外2000多平方米的空地上建起亭榭、水池,种上果树、花草,还设置了休息椅。为了给演出人员一个落脚处,一栋两层宿舍在这块空地上拔地而起。1981年,海口戏院再次修缮,座位增至1400个。这之后,海口戏院再没动工,维持到1999年。
“戏院到1999年时基本不再接待演出了,连电影也停放了。”钱汉堂说,直到2001年12月,海口戏院因年久失修被视作“危房”,闲置到消失。
2003年6月,由于戏院建筑陈旧、舞台严重损坏失修,存在安全隐患,无法继续承担其文化演艺功能,经海口市政府批准,海口戏院正式停止一切演艺和经营活动。2010年,海口戏院作为文化产业改制项目,由海旅集团接收并完成改制工作。2016年,海口戏院大楼被拆除。
历史与年代是冰冷的,一栋大楼无论承载过多少悲欢故事,仍旧是成为一片瓦砾;但人心是灼热的,留下故事的人们每每走过那块空地,总是不约而同忆起旧梦。他们是未散去的送行者。
庄耿荣今年88岁,年轻时她健步如飞,因为不会骑自行车,她坚持走路从龙华路到海口戏院上班。“现在我还能走,但是眼睛看不清楚了,我右眼看不见东西,患白内障。”她说。
1991年退休后,她便赋闲在家,偶尔拿出旧照看看。她称,这些年,十位戏院工作人员,或许只剩她一人还在世。“我觉得海口戏院应该要重建的。”她笃定地说。
“海口戏院是群众内心深切盼望恢复的娱乐场所,希望能早日重建。”钱汉堂说。
带着这些希冀,记者走访了许多部门,海口市旅文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业主单位是海旅集团。但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自2016年海口戏院拆除后,有媒体报称将进行重建,但时隔四年,重建的脚步却还没有迈出去。之后,记者通过旅文局了解到,海旅集团近日回复称,海口市政府曾于7月27日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有关海口戏院概念设计方案的汇报,会上要求继续将方案修改完善。9月4日,海旅集团将修改后的方案上报,待市政府确定后推进实施。
庄耿荣告诉记者,前些日子,她曾散步到公园路,见到围起的空地,不少车辆从中进出。她好奇地问旁人:“这个戏院要怎么重建呢?要建成什么样呢?”
无人回答她,这位老人在那里站了好一会,又慢慢踱步离开了。
新闻推荐
按照《海南省水务厅关于加快推进河湖管理范围和水利工程管理保护范围划定工作的通知》(琼水河湖〔2019〕1号)提出的目标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