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25年 为民服务本色不改 美兰区灵山镇桥东村党支部书记李滋华获评“海南省模范退役军人”
10月13日,台风“浪卡”登陆海南。为做好台风防御工作,美兰区灵山镇桥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滋华带队,挨家挨户上门宣传防风知识,提醒村民注意安全。“李书记总是这么有责任心。”在桥东村,只要提起李滋华,村民都会为这位“老书记”点赞。
作为一名退伍老兵,68岁的李滋华扎根桥东村,一干就是25年。在担任村干部的九千多个日夜里,他始终铭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将村民的冷暖放心上,千方百计为村民办好事、做实事。李滋华先后荣获“海南省模范退役军人”、海口市“五星级党组织书记”、“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荣。
□撰稿/林晓倩
放弃自家生意
甘当村民“办事员”
1972年,李滋华参军入伍,隔年就在部队里光荣入党。经历了四年的部队生活后,1976年,李滋华退伍回到家乡桥东村,走上了创业之路。
“当年退伍之后想自己创业,于是向银行贷款买了货车,开始做运输生意,没想到做得很顺利,当时每个月最多能挣一万元。”勤恳的李滋华靠做运输生意成了当时的“万元户”,第一年便还清了银行贷款,第二年给家里建起了新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1995年,李滋华的身份迎来了转变。当年桥东村的治安情况不尽人意,亟需村干部带头整治,维护和谐稳定的人居环境。李滋华在村民的推荐下高票当选桥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我如果下定决心要做一件事,就会付出全部的精力专注在这件事上。”于是,李滋华放弃了蒸蒸日上的运输生意,勇担重任,成为了桥东村的“领头羊”。
李滋华心系村民,上任后积极为大家解决困难。林鸿炎是桥东村的一名村民,从部队退伍后一直没有寻得合适的工作机会,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使他的生活十分困难。李滋华得知后,主动给林鸿炎介绍了制药厂的工作。后来了解到林鸿炎想学习电器维修技术,李滋华便亲自开车带着他到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办理报名手续。
“现在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生活充实了许多,这都得感谢李书记的帮忙。”林鸿炎说。
解村民之所忧
12个村民小组用上自来水
90年代末,桥东村没有自来水,也没有水库水源,村民都用手压井取水。如何改善生活饮水状况,让村民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成了李滋华萦绕于心的一件事。
“当时建一个水塔需要二、三十万元,如果每个村都建水塔,那就需要上百万元的费用,不符合实际。”李滋华说。为了找到解决方法,他带领村干部先后两次前往文昌考察调研,在当地发现了一种成本只有几万元的无塔供水新技术。
“这项技术管用吗?”“万一建起来不能用怎么办?”李滋华提出在村里使用无塔供水新技术的想法后,遭到了村民的怀疑和不理解。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李滋华和村里的党员干部经讨论后,决定将人口最多、用水量最大的咏塘村作为无塔供水新技术的试点村。
“这项新技术成本低、效益高,通水后不仅能满足一个自然村的用水量,水费也降到了0.5元一吨。”李滋华说,村民看到这项新技术的成功实施,纷纷表示支持建设。后来,桥东村12个村民小组陆续引进这项技术,每家每户都用上了自来水,这项技术还作为典型在美兰区全区推广。
关键时刻显担当
常态化疫情防控不含糊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桥东村党支部始终把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划村防守、逐户排查、坚守阵地、履职尽责,在李滋华的带领下,桥东村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今年1月25日,李滋华召集村“两委”干部和村民小组组长开会,传达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关情况,安排部署村里的防控工作,并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由村“两委”干部、党员和村民等96人共同参与的护村队,对全村13个村民小组的993户进行逐户排查,宣传疫情防控知识。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李滋华每天早上七点半从家里出门,基本上都是到半夜才回家。巡查值守情况、核实村民举报情况、进村入户宣传防疫知识……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让这位老书记的眼里布满血丝。“书记很辛苦,虽然年纪大了,但他还是坚持每天巡村,我们经常提醒他要注意身体。”村里的其他党员干部说。
桥东村经过三次全覆盖排查后,发现两个村民小组和一个小区共有16人在春节前从重点疫区回村,李滋华将情况向上级部门汇报,按要求第一时间对他们进行居家隔离。
“我们对16名居家隔离人员实行一对一服务,每天除了了解他们的身体情况外,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李滋华说。在严格管控和温情服务齐驱并行之下,桥东村未发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新闻推荐
本报10月15日讯(记者曹马志通讯员王聘钊)记者13日从美兰区政府获悉,该区发布招聘公告,面向社会公开招聘33名财政全额拨款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