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海龙翁”
■仲盈
据《乾隆琼山县志》记载,康熙二十二年的一个清晨,盐灶港一位守军站在港口向远处眺望,忽然看见从远处的海面上飘来一个巨物,似小山一般。过了一会儿,这个巨物趴在岸边,一动不动,这位守军喊来附近的渔民,渔民走近一看,兴奋地说,这是海鯂啊,我们琼州人也把它叫作“海龙翁”。
这个海鯂是什么呢?“海南地方志丛刊”这套书中有多部志书的“物产”或“土产”板块有详细记载。海鯂第一个特点就是大,大到渔民只能捕捉幼子,比如“极大望之如连山,背常负子以游。疍人驾小舟,系长索于铁枪以标其子,候其毙,曳至岸,取肉煮油。”再比如“小者亦千余尺,声如雷,气如风,喷沫如雨雾,航海者遥见即惊避。”读到此处,我们大概就能知道,海鯂是现代概念中的露背鲸。
《乾隆琼州府志》等书也把海鯂叫作“海鳅”,分布不均。《岭表录异》里记载说,人们从广州起锚前往安南,走到琼州海峡,就能看见海中“或见十余山,或出或没”。撑船的艄公说,这不是山,也不是岛,这是海鯂鱼的背,你看,它的背鳍一张,像一面红旗,它一喷水,水气散在空中,就像下起了小雨。
《说文解字》中没有“鯂”这个字,“鯂”这个字的出现比较晚,词典上一般将它解释为“稣”的异体字,《说文解字注》中说:“穌,息也。死而更生也。”“死而更生”这四个字最早见于《孙子兵法·病势第五》:“死而更生,四时是也。”说的是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环。据说,早期的翻译者之所以把Jesus翻译成“耶稣”,也是这个义项,其实“稣”有一个异体字本就写作“甦”,这里的“稣”指的又是同一个主体的“更生”。可能还因为海鯂时常带着幼崽,所以“鯂”又被写作“公式”,非常形象。
今年四月,中科院“探索一号”科考船对中国南海进行科学考察,首次在中国南海海域发现了鲸落,一时间“一鲸落,万物生”被认为是最浪漫的死亡。现代人需要借助下潜几千米深的机器才能观察到的“鲸落”现象,古人当然不能轻易知道,我认为将鲸鱼命名为“死而更生”的“鯂”只是一种巧合。但这种命名上的“歪打正着”亦可以理解为海鯂是一种以其他形式延续生命的鱼——这也很浪漫。
新闻推荐
近日,琼山区举办“小学古诗词琼剧戏歌与课程”进校园活动阶段性成果汇报演出。龙塘镇中心小学等八所乡镇学校作为海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