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鹤先生的“艰苦岁月”
文\本刊特约撰稿陈立超
老战士吹笛,小战士倾听,雕塑《艰苦岁月》的经典造型,曾收录在语文课本和各类美术欣赏教材中,是几代人的记忆。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在表现革命历史题材方面,《艰苦岁月》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作品。
《艰苦岁月》的创作原型是琼崖第二次土地革命低潮时期坚持斗争的琼崖红军,但由于其表现的精神内涵和红军长征精神一致,所以长期以来被误认为是表现红军长征的艺术作品。2020年11月22日,潘鹤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留下的雕塑《艰苦岁月》,成为见证那段艰苦历史的杰出艺术品。
亲访冯白驹
获得创作灵感
《艰苦岁月》创作于1956年。当年,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为了庆祝建军30周年筹办美术展,向全国著名美术家征集作品,委托潘鹤创作一件油画。接到任务后,潘鹤在广州采访了冯白驹。
潘鹤在1961年发表的《〈艰苦岁月〉创作余得》一文中写道:在交谈过程中,冯白驹讲述了琼崖地方党组织领导琼崖军民坚持武装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历程,并重点介绍在琼崖土地革命最低潮时期,他们坚持在母瑞山斗争的艰苦事迹。
1932年8月,在敌人的重兵围剿下,琼崖革命陷入最低潮,冯白驹等人率领仅存的100多名党员、干部和红军指战员转战母瑞山坚持斗争。这一时期,红军战士不仅要与不断“搜剿”的敌人周旋,还要与饥饿、疾病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艰苦程度可想而知。冯白驹领着大家度过了艰苦卓绝的8个多月,于1933年4月带着剩下的24名革命战士冲出重围,回到琼山革命老区。
冯白驹等人关于母瑞山艰苦斗争的叙述深深地感动了潘鹤。根据这段历史,潘鹤立即创作了一幅油画素描稿,并为冯白驹写生了一幅速写像,表现衣不蔽体的战士倦睡在一夜暴风雨的树林间,冯白驹醒来凝望着织网的蜘蛛,命名为《琼崖游击队》。这幅油画素描稿送京参加纪念建军30周年美展审稿会议,审稿时却被否定了。年轻的潘鹤没有被挫折击垮,他随后又选了老战士吹笛,小战士倾听的场面,取名《艰苦岁月》,改成雕塑送展。
《艰苦岁月》送上去后,潘鹤是怀着接受批判的心情等候通知的,谁知道结果出乎他的意料。作品送上去后,正赶上预展开幕,直接入选并且得了奖,潘鹤获得了800元奖金。当时的《文艺报》《人民日报》都刊登了《艰苦岁月》,全国先后有200家报刊刊登了这件作品照片。
创作原型被误读
从雕塑《艰苦岁月》的创作过程来看,这座雕塑的创作原型毫无疑问是在母瑞山艰苦斗争岁月中的琼崖红军。潘鹤先生自己也始终坚持《艰苦岁月》是根据琼崖红军在母瑞山坚持斗争的历史事件为创作原型的。
在《艰苦岁月》成名之初,潘鹤先生就对该雕塑被放置在军事博物馆红军长征展段有意见。潘鹤回忆道:“军事博物馆建好后,就放在那里了,但是放在了长征展段。我提过意见,说这不是表现长征的,是解放海南岛。他们说没问题。”
在《〈艰苦岁月〉创作余得》一文中,潘鹤也反复强调了这一点,文中写道:“构思开始落实在海南游击队退守母瑞山一段。在这场战斗中,我们牺牲很重,被困后仅存二十五人,食的是野果野菜,穿的是树叶树皮,过着原始人的生活,坚持了一年。这一段最感动我了,但要表现它,我是有顾虑的。”在该文的后半部分,也就是他第一次送审油画被否决后,潘鹤先生更是明确指出《艰苦岁月》的创作原型:“于是我的构思又转向另一面。根据材料,当时25人中有一位领导同志很喜欢讲故事、爱说笑,我想,在那种环境里仍谈笑自若实不简单。这位人物的性格提供了我构思的线索,这样慢慢由讲故事虚构成吹箫,二十多人变成两个人,由油画改成雕塑,完成了《艰苦岁月》。”
周佐愚、郑天健和潘鹤相识于1950年春,他们是华南人民文艺学院美术部的同学,毕业后又曾经在一起工作,朝夕相见、亲密无间。他们在《潘鹤的青年时代》一文中写道:“(潘鹤认为)更感动人的是当年革命处于低潮时琼崖纵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英勇斗争的精神境界……这时,他想起冯白驹将军告诉他,在游击队境遇最困难的时候,有个老战士还常常乐呵呵地唱海南民歌,于是潘鹤就想到以老战士在艰苦的岁月中,仍然愉快地吹笛这个典型动作来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又以年轻的小战士被优美的笛声引起对美好未来之憧憬,去表现战士对革命的必胜信心。”
从历史事实上看,即使在母瑞山艰苦斗争时期,琼崖红军始终保持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母瑞山斗争的亲历者李汉也有回忆:“冯白驹很重视文娱活动。有一次演海南戏,大家把被子挂起来做幕,面盆当锣鼓,王业熹用竹节做了一支笛子,背靠着大树吹起清脆悠扬的笛子曲。”
《艰苦岁月》这件作品在送展的时候,由于没有附上相关的文字资料,也没有注明时间和具体人物,导致这幅精品雕塑从一开始就被误读为反映长征中的红军。潘鹤的同事王璜生写道:“他(潘鹤)心血来潮将它改成雕塑,不提具体事件与人物,安上一个《艰苦岁月》的题名,来不及送京审议小稿,而直接赶上最后一件送京参加了预展。在预展中匆忙间放于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于是这一作品成了明星,成了时代的经典。”
艺术魅力超越时空
《艰苦岁月》的艺术魅力是多方面的,这件取材于琼崖红军战斗生活中的一个看来平凡而轻松的瞬间,却能看出革命战士高尚的精神状态的小插曲,情节很简单,作品却经得住反复寻味。
在红军长征中,既要同围追堵截的几十万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又要与党内的错误思想展开斗争,还要克服无数道大川高山天然屏障的阻隔困厄,特别是爬雪山过草地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的那种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然而,正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广大红军指战员内心又始终怀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党的坚定信念。在艰苦环境中为自己的信仰而斗争,他们的内心又是“乐”的,充满了必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雕塑《艰苦岁月》将红军长征中的“苦”与“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既集中体现了红军长征中艰难险阻压不垮、不惜牺牲跟党走的精神,又体现了红军对理想信念无比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造就了经典艺术作品。
从现实来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每个人都难免有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重要的是失败而不失志,受挫而不消沉,始终保持对未来的自信,乐观地面对遭遇的苦难。无论时代怎么变迁,这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总是能得到大家的赞同。从这个角度看,雕塑《艰苦岁月》的艺术魅力又体现在它对政治术语化的长征精神进行了通俗化、人性化的阐释,使产生于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能够更好地被更多普通人民所接受和领会,这也使得长征精神能够变得更加伟大和富有穿透力。
琼崖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一部分,琼崖革命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无论是琼崖红军在母瑞山坚持斗争的岁月,还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艰难历程,都是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奋斗的缩影,在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上也许稍有不同,但体现的精神内涵都是一致的。正如潘鹤自己所说的:“我当时想不通,现在想通了。因为艺术不是局限于一个情节上面的,应该更广阔,从一粒沙看一个世界。我当时一直不同意放在那里,后来想想是我错了。”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2 脱贫故事 小小百香果 托起致富梦 省级脱贫光荣户包书日子越过越香甜
包书依托百香果实现脱贫致富本报讯12月3日一大早,海口琼山区甲子镇琼星村委会龙殿村脱贫户包书将4头牛牵去野外放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