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专访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一带一路上的敦煌人

南国都市报 2020-12-27 07:51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莫高窟-第329窟-主室-佛龛顶-夜半逾城&乘象入胎。赵声良画作《夕阳》油画棒都督夫人礼佛图九色鹿。敦煌图片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12月10日,作为2020年海南欢乐节海口主会场活动之一的“觉色敦煌——敦煌石窟艺术展”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幕。此次艺术展由敦煌研究院和海南省博物馆联合主办,通过八个篇章,100余件展品和莫高窟第320窟的复制洞窟,全方位呈现了敦煌石窟的千年营建历史、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汇的艺术结晶和敦煌文化的博大恢弘。

近日,新海南客户端文化频道独家专访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细说一带一路上的敦煌人,为了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与传承,穷其一生的故事。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宫池

时至今日,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认为,人们对敦煌的利用是远远不够的。人们对敦煌的了解还是很少,而他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敦煌是一座宝库,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1000年后,敦煌会消失吗?

任何事物都不会永在。赵声良院长是唯物主义者,“这个世界上的物质它不可能永远存在,它也会变化,也会消失,这终究是个过程。”他认为以目前的保护状态来看,在未来的1000年以内,如果没有破坏性的事件,敦煌石窟继续保存1000年应该是没有问题。但敦煌石窟在历史长河里饱经风霜,已经非常衰老和脆弱,即便目前有很好的保护措施,未来1000年之后的敦煌又会是怎样?谁都无法想象与确定。

敦煌采风第一人并不是张大千,第一个到敦煌临摹壁画的画家其实是李丁陇。实则3年后,1941年,张大千才带领他的弟子来到敦煌,临摹敦煌各个时期的笔画作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在这个时段的地球上的另一坐标,法国,一位旅居的中国画家对敦煌的关注,改变了整个敦煌的历史,他就是后来成为敦煌艺术研究院第一任院长的常书鸿。第二任、第三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樊锦诗都是德高望重的研究专家。他们对赵声良的人生之路,都是颇为要紧的关键之人。

她,再次留住了他

据赵声良院长回忆,在大三时期,中国青年报有记者采访敦煌研究院的段文杰院长,采访中提到敦煌研究院的研究者都年纪大了,段院长希望有年轻人来敦煌工作,特别欢迎大学生到敦煌来。还是学生的赵声良立即给段院长写了一封信,他很快就收到了段院长的回信,“毕业后欢迎你到敦煌来。”这句话打开了赵声良通往敦煌世界的大门。

大四毕业,赵声良没有犹豫,坐着火车去了甘肃,辗转到了敦煌。敦煌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十分辛苦,环境恶劣,初期没有像样的建筑供给研究所当研究基地,风沙很大,尘土漫天飞扬;入冬后又天寒地冻,无法取水,需靠融化冰块维持基本生活,且水的特殊物质,使得初来此地的人都会腹泻。“要喝了宕泉河的水,拉了肚子,才是莫高窟人。”一直以来有这样的说法。他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都住小平房,房顶漏风,用报纸糊住,时不时有老鼠半夜从屋顶窜进被窝,一溜烟再从脚那头钻出去;风沙很大,到处都是灰尘,索性不扫地了,平日洒水,防止尘土在屋子里飞扬,手艺好的同事则用土,夯起了沙发和床,这是敦煌的特色家具;更为不易的是用水,日常生活水是必不可少的,戈壁冬日,异常寒冷,用水,需要每日搬运冰块来化,生活是极其不便的。

“我每天都会在洞窟里转一转,看一看,越看越喜欢,生活的困难就不算什么了。”赵声良回忆道。

2003年,赵声良在日本取得了博士学位,求学归来,一些高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希望他进大学任教。面对优厚的待遇,赵声良未下决定,他准备去敦煌再看一看,再下决定。

念念不忘,必有回想。回到敦煌,面对壁画自问,“我是学美术史的,这里是最好的研究敦煌的场所,我到大学去研究什么呢?我去到大学就没有条件研究了,我去日本学的东西不就白学了。”他决定留下来,并与当时的樊锦诗院长深谈,进一步了解到樊锦诗关于未来对敦煌研究院建设的一些想法,并且这些想法对当时的赵声良很有启发,赵声良觉得这么好的领导,这么好的艺术圣地,便一心一意在此工作了。他,真的是哪儿也不去了。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敦煌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保护、研究和弘扬敦煌学。“保护是第一位的。在科学保护上下的功夫很大,我们讲保护第一,如果在文物方面都保护不好,那就没有办法很好的研究了,所以我们在这个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目前看,我们在文物保护上,还是走在国内的前列的。我们专注于壁画的保护,古遗址的保护,进而延展到文物的数字化。”赵声良院长谈到,敦煌学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是一个世界性的学科,敦煌学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一样,包括古代的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语言学、音乐、舞蹈等范畴。

谁都无法做到敦煌学研究大满贯,所以要团结国内外学者,一起来研究敦煌学。在上个世界末,季羡林先生提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后人也应有这样的胸怀,要团结全世界的学术专家一起来做敦煌学的研究工作。

敦煌研究院践行季羡林先生的理念,“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敦煌研究院不断做国际学术交流,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希望把敦煌研究院打造成一个最活跃的国际学术的交流平台,建成一座学术高地,让世界研究敦煌的学者来敦煌交流、探讨与研究。为了促使敦煌学更好的发展,敦煌研究院采取一个开放性的措施,敦煌研究院提供相应的条件,欢迎国内外的学者到敦煌研究院做研究。

敦煌石窟的保护与数字化

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在多年的对敦煌开展的保护、研究工作的同时,对起甲壁画修复、酥碱壁画修复、空鼓壁画修复,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壁画保护成套技术和标准;对保护研究和技术成果进行转换推广,近10年来,相关保护研究成果成功应用到全国重要古代壁画和遗址保护、考古现场遗址发掘、遗产土地预防性保护和文物数字化的120项勘察设计、60余项文物保护工程项目中,为这些工程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并且,敦煌研究院在全国最早开展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文物保护由抢救性保护进入预防性保护:游客流量监测、石窟环境监测、壁画病害监测、崖体稳定性监测、莫高窟自然环境监测等。

为了避免人为参观的破坏,在莫高窟对应开放展区,洞窟内做了半截人高的玻璃屏风,但仍然会有一些遭到人为的破坏。“玻璃屏风的高度是有限的,其中一些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也无法做到0破坏,我们游客对保护文物的意识还需要提高。”赵声良院长说,对外开放的,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石窟是对外关闭状态,“敦煌有大石窟,当然也有小石窟。小的石窟,小到何种程度呢?类似只有1平方米左右,空间十分局促,无法让游客进去参观;也有一部分,经过岁月的风霜,历史的洗礼,壁画彩塑都已经不存在了,也就没有参观的价值。”

实体的物质总会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十多年前,敦煌研究院建立了英文网站,把敦煌艺术向全球推介。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学生就有博士论文做敦煌研究,还有的人是从网上了解到敦煌石窟,再来到敦煌的。如今,敦煌艺术展览的形式多种多样的,展览的成本降低了,比如将敦煌石窟数字化,再将这些数字化成果带出去做巡回展览,这类展览在美国、在法国、在意大利、在比利时都推出过,反响很不错。以数字化形式推出的敦煌展览,今后敦煌研究院还会不断推出。

新闻推荐

破刑案数同比上升20.5%,立案数同比下降45%海口警方百日攻坚成效显著

本报海口12月26日讯(记者邓海宁)12月25日,海南日报记者从海口市公安局召开的“控发案、多破案”百日攻坚集中行动新闻发...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