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孩子考得好,怎样奖励好?

海南日报 2021-03-25 02:02

■本报记者昂颖

“考试满分可以奖励100元”“期中考试进入班级前三名奖励一块苹果手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看到有些家长不断以物质奖励手段来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这些家长认为,物质奖励可以让孩子为自己取得的优秀成绩感到自豪。不过,从长期来看,物质奖励手段真的能提升孩子学习兴趣,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吗?海南日报记者近期对此进行采访。

物质激励

长期使用可能适得其反

近期,海口初三学生湘湘如愿以偿,戴上了新款苹果智能手表。“妈妈与我约定,只要上学期期末考试总成绩进入班级前三名就给我买。和妈妈约定后,我每天一到家就看书,感觉学习有了具体的奋斗目标和方向。我达到目标后,妈妈开心地兑现了承诺。”湘湘说。

坚持早读一周就去游乐园玩一次,坚持学琴一个月就奖励一个芭比娃娃……海口市民陈女士给孩子定下了许多奖励目标。她平时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所以一直用物质奖励的方式激励女儿好好学习。

“我身边有许多双职工家庭都用这样的奖励方式,简单见效快,不用费尽心思去说教,也不用板着脸呵斥孩子。”陈女士认为,学习进步能让孩子感到快乐,但这些快乐通常是抽象的。物质奖励将这种快乐具体化后,能让孩子学习更有动力。

不过,对于物质奖励孩子这种方式,有人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这样并不利于孩子成长。

“过去,我常给儿子一些物质奖励。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这种激励方式存在隐患。”海口市民付先生表示,这种激励方式让孩子习惯于将学习与物质奖励联系在一起,容易使孩子形成“没有奖励就不做”的思维。有些孩子原本就喜欢或感兴趣的事,到后来都要谈好物质奖励条件,他才去做。

“很多家长希望通过物质奖励满足孩子的需求,激发孩子努力向上、认真做事的动力,这个出发点是好的。”海口市第一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吴坤雄说。不过,他表示,如果家长在物质奖励上使用不当,激励就容易变成“交易”。如果物质奖励的物品对孩子的吸引力不够大,孩子的积极性就会打折扣,家长只能用“加大筹码”的方式激起孩子的兴趣,长此以往容易助长孩子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理,出现价值观的偏差。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博士房娟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对物质激励学习的效果做过实验,结果显示,当孩子没有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时,家长从外界给予激励刺激推动孩子的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有一定效果。但是,如果学习活动本身让孩子很有兴趣,此时再给予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可能适得其反。

情感激励

往往比物质奖励更有效

“提供机会让孩子充分发挥才能、体现自身价值远比一味的物质奖励更有效果。”房娟认为,家长要鼓励孩子去探索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从中付出劳动并获得进步,让孩子意识到做一件事要有始有终,为实现目标必须锲而不舍地努力。

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副院长李洪山认为,兴趣是孩子学习的永动机。在物质奖励的驱使下,孩子可能一开始会对学习产生兴趣,但这种兴趣的产生是不稳定的,受到一些挫折后可能就会失去兴趣。因此,家长应想办法引导孩子将兴趣变成责任。

李洪山认为,家长不能事事都以物质激励为诱饵,让孩子形成“为物质而做”“为父母而做”的心态,而是要注重激励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这不仅能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自我鞭策,也是对孩子正确思维、价值导向的一种再强化,可以不断提升孩子继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李洪山建议,家长走心的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是驱使孩子前行的重要动力。家长要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通过理解、关心、尊重、体贴、信任和支持来激发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每当孩子取得一个小小的进步时,父母要与孩子分享成功的喜悦,让孩子获得成长的认可,这样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坚信自己能做得更好。”

“家长长期采取物质的奖励方式,容易让孩子掉入物质奖励的泥淖中,使孩子产生物质依赖症。生活中,奖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带孩子去感受一次期待已久的旅行、全家人去看一场电影等,要让孩子从奖励中获得精神层面的享受,获得层次更加丰富的体验。”房娟建议。

房娟认为,“家长在给孩子奖励时,要注意避免奖励过于同质化,不然孩子可能会感到无趣。比如,这次奖励孩子出门旅游,下次可以奖励孩子一本书。此外,家长还可以与孩子沟通奖励的方式,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增加孩子取得成功的喜悦感。

新闻推荐

海口校园活动喜乐多

本报海口2月26日讯(记者计思佳)2月26日是元宵节,为营造节日氛围,弘扬传统文化,海口市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纷纷组织开展包汤圆...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