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痴”王福和收藏上千盏灯,无偿捐给海口供电局 “让古灯照亮通往历史的路”
本报讯觚形玉灯、青瓷“省油灯”、海棠子灯、元宝形防风防水油灯……海口供电局灯博物馆里陈列着上千盏形形色色的灯,历史悠久造型各异。这些都是海口供电局一位退休电工王福和与其父辈的收藏,他将收藏的灯无偿捐献给了海口供电局。“每盏灯都留下了历史文化的印记,希望这些文物能更好地保存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海南光和电事业的发展。”王福和说。记者沈丽焕/文李志良/图
A走村串户,50年里收藏了上千盏灯具
王福和今年64岁,退休前供职于海南电网公司海口供电局下洋变电站,干了几十年电力工作的他与灯具结下不解之缘。王福和告诉记者,其父亲是一名电力技术人员,他从小就爱听父亲讲关于灯的故事,渐渐喜欢上了收藏灯具。
近日,记者跟随王福和来到海口供电局灯博物馆。一走进博物馆,记者便看到一件件精美的灯具陈列在展柜里,王福和如数家珍般向记者讲述着它们的故事……
王福和说,这些灯具都是他过去50年里通过各种渠道,从各地收集来的。“我以前工作的变电站一般都在农村,工作之余就喜欢走村串户去搜罗灯具,看到奇怪的灯具就花钱买下来。”王福和告诉记者,就这样,他家中收藏的灯具达到了上千件,隔段时间就会拿出来擦拭保养。“这些灯具年代久远的可以追溯到汉朝,材质不同造型多样。”
一盏“一叶有蛙海棠子灯”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盏灯造型为一只蛙立于树叶上。王福和说,“一叶有蛙”寓意“一夜有娃”,表达了人们对子嗣繁衍的美好愿景,这款灯具通常在婚庆时作为贺礼赠送。
该博物馆里收藏着海南第一盏电灯,这盏灯灯罩宛如白玉,具有宝贵的收藏价值。关于“海南第一盏电灯”的故事,王福和是从父亲那儿听来的。早年间,海口有一台英国制造的柴油发电机,在电房里安装了海南第一盏电灯,随着电灯公司的迁址,这盏电灯就弃用了。“一位电工想把这盏灯拆卸下来保存,由于螺丝钉生锈,难以拆卸,那位工人便打算用锯条切割。我父亲碰巧看到了,就及时阻止,亲手将灯拆卸并保存了下来。”王福和说。
“元宝形防风防水油灯”是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源自宋代。此灯具呈元宝状,因造型独特,只有一扇小窗,具有防风、防水溅功能,多用于商船,航行时灯罩对外可遮风挡雨。王福和说,这盏灯是他在南渡江边的一个村子里找到的,刚开始以为是用于存放物品的器物,后经专家鉴定,这是一盏来自宋朝、南海商船专用的照明灯。
B无偿捐献藏品,潜心撰写书籍研究灯文化
王福和因为收藏灯具名声在外,被人称作“灯痴”,吸引了不少鉴定机构上门,也有不少人想从他手中收购藏品,都被他拒绝了。
“我收藏灯就是因为喜欢,这些东西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不管给多少钱我也不会卖。”王福和说,透过一盏灯,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他想让收藏的灯具继续传承下去。
2018年,王福和将上千件收藏的灯具无偿捐献给了海口供电局。看到这些灯能展示给公众看,而且有专人管理,王福和觉得很欣慰。“许多灯具材质不同,受气候等影响,我保养起来难度不小,现在捐给博物馆后,这些问题就解决了,我也放心了。”王福和说。
为了将藏品安全送达,王福和小心翼翼地将它们送到海口供电局。王福和说,当时他决定将收藏的灯无偿捐献给海口供电局后,有人表示不解,认为可以将藏品传给子孙后代,当做传家宝。“我从未后悔这个选择,这些灯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南历史文化的发展,我希望它们能被更多的人了解、认识,能更好地流传下去,吸引更多的人了解海南的光与电文化。”王福和说。
退休后,王福和编写了《海南灯与电文化》一书。“我想把我知道的这些故事告诉下一代人,让古灯照亮通往历史的路。”王福和说,看到有学生来到灯博物馆参观,听解说员讲解各种灯的故事,他的内心很欣慰。目前,王福和仍没闲下来,继续把心思花在研究灯文化上面,他不断从书籍中寻找关于灯具的相关记载,潜心研究自己收藏的这些灯具。
新闻推荐
海口学前教育入学申请实行“大数据核验” 87家医疗机构供幼儿就近体检
扫码查看87家机构5月18日,市教育局公布2021年秋季海口市公办幼儿园招生方案。5月20日起,海口符合条件的幼儿可通过“海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