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银行业:创新金融服务 助力脱贫攻坚辖内法人银行机构扶贫小额信贷和精准产业扶贫贷款余额16.96亿元
如今,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金融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记者近期在海南一些市县实地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海南银行业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主动践行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各市县贫困实际和自身特点,创新产品和模式、延伸金融服务,走出了一条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农户受益的金融精准扶贫新路子。
特别是今年以来,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加大扶贫小额信贷和精准产业扶贫贷款发放力度,截至二季度末,辖内法人银行机构扶贫小额信贷和精准产业扶贫贷款余额16.96亿元,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2.02个百分点;支持百个特色产业小镇贷款余额为56.51亿元。
精准聚焦构筑扶贫金融服务格局
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海南多家银行将金融扶贫工作置于更高位置。
海南农行进一步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机制建设,形成了“一部七中心”的三农金融事业部组织架构,在省分行及5家国定贫困县支行成立扶贫开发金融部,强化了服务三农和金融扶贫组织机构职能。
海南农发行成立了扶贫金融事业部海南分部,联合地方扶贫部门建立双向挂职机制,各分支行一名副行长挂职属地扶贫办副主任,承担属地扶贫工作职责,建立实施精准扶贫任务清单和项目清单,全面贯彻落实“扶贫+”业务发展部署。
不断完善的机制建设为各行的金融扶贫工作构筑了坚实根基。为了让各项工作的开展更加精准有序,各行纷纷出台指引、办法,提升工作质效。
例如海南农行制定《关于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实施意见》和《中国农业银行海南省分行精准扶贫“助农贷”管理办法》,有效解决了扶贫小额贷款投放瓶颈及审批效率问题,建立了扶贫小额贷款正向激励机制。
扶持产业扶贫新模式遍地开花
由于各市县的地域、行业、产业、个体各有差异,金融扶贫必然要有不同的方式方法。记者了解到,海南多家银行将产业扶贫作为金融扶贫的重要抓手,立足本地优势产业和政府重点扶贫项目,精准发放产业扶贫贷款,带动低收入人群增收致富。
海南农行力推“一行一策”,利用当地民俗民风独特的优势,在国定贫困县保亭县实施“旅游+扶贫”的帮扶模式;利用水利能源开发的契机,支持琼中县抽水蓄能电站工程项目,有效的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就业脱贫。
海南省农信社创造性的开发“一小通”福贷和“产业扶贫贷款”,充分发挥小额信贷覆盖广的优势,实行金融扶贫“包干服务”,给全省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对应一名信贷员,专责金融服务。
海南邮储银行以特色优势产业集中、信用环境良好、资金需求旺盛的村委会为目标,督导各分支行开展信用村建设工作,实施“授信”与“增信”双管齐下,扩大普惠金融受益面。
金融扶贫也需要借助各方力量,海南银行业注重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沟通联动,持续创新扶贫贷款模式,推进扶贫金融可持续发展。
在各行的创新举措中,海南农发行创新搭建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产业扶贫合作平台可称范例。
据了解,海南农发行联合省扶贫办、省工商联发起创建了“农业政策性金融产业扶贫合作平台”,吸收40家有经营实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农业领军企业加盟,创新模式机制,将省扶贫办及省工商联的政策指引和组织协调优势、农发行的政策性银行金融优势、龙头企业技术和市场的优势整合放大,有效提升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组织化水平和服务脱贫攻坚质效。
用活科技增强贫困地区造血能力
在探索拓展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方面,省内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思维,在深度贫困地区搭建方便快捷的无网点多层次结算通道。以建行为例,该行打造“龙卡+裕农通APP”普惠金融服务点模式,在提供存、取、转、缴等基本服务的基础上,逐步拓展更多金融综合化服务。据悉,该行已建设裕农通服务点逾百个,实现海南市县全覆盖。
海南银行业还积极运用科技和网络手段,大力发展电商扶贫。海南工行、海南农行、海南建行充分发挥“融e购”“农银e管家”“善融商务”等电商平台优势,在资金“输血”的同时注重产业“造血”,帮助扶贫企业和贫困群众扩大销售渠道,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效率和可获得性显著提高。
金融服务稀缺是广大农村地区金融工作的一大痛点,为此,海南各家银行通过布放机具、升级网点等改善基层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可获得性。
目前,全省乡镇机构覆盖率、行政村服务覆盖率、贫困县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均已达到100%。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还不定期开展金融知识进乡村活动,特别是海南省农信社、海南农行和海南邮储银行等涉农机构切实承担起银行社会责任,在贫困地区金融知识普及工作上担当了“排头兵”。
新闻推荐
本报海口9月26日讯(记者尤梦瑜实习生雷走宏)按照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工作部署,9月26日上午,省“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