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工行:让贫困户鼓“钱袋”脱“穷帽”
天刚擦亮,工行海南省分行(下称海南工行)定点扶贫驻村工作人员钟经理就拎着大米和电饭煲,站在昌江十月田镇王炸村村口。这天,村里重点贫困户阿广的入宅,海南工行系统扶贫工作队自费购买了电饭煲等几样小家电上门贺喜,原本空空的房子增添了生活的气息。
自2016年被单位选派为定点扶贫村驻村工作人员,那时起,钟经理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都往村里跑,看看谁家缺点什么,回头给行里打报告,为贫困户补上。因为跑得勤,乡里乡亲无不认识他。
两年过去了,像钟经理这样的海南工行人就走在扶贫的路上,用热心,耐心,和困难群众谈心,交心,讲解党的扶贫政策,答疑解惑,提高思想认识,将群众带上脱贫的道路。
与此同时,海南工行还充分发挥综合化金融服务优势,走出了一条金融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相结合的扶贫新路子。
在海南工行看来,帮扶贫困村发展产业,是从物质上让贫困户有了脱贫保障;开展技能培训,是从观念上改变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投入资金、发展教育,是从人才培养上使脱贫有内生动力。
2000年至今,海南工行先后定点帮扶十多个贫困村,包括昌江县王下镇洪水村、叉河镇坎头村、叉河村和石碌镇片石村等边远山村。2016年,昌江县十月田镇王炸村被定为海南工行的定点扶贫村。
钟经理有本扶贫经扶贫项目与贫困户的需求结合
进入海南工行昌江支行工作前,钟经理是昌江中学的一名教师,为人热心、品行正直,尽管已经离开教师岗位二十多年,仍被当地人尊称为“钟老师”。
小董是昌江十月田镇的建档贫困户,上有老下有小,家里地少且贫瘠,多年来只靠零星养殖和务工过着生活,收入不高但也安于现状。
这让钟经理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扶贫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脱贫关键还在思想上。”他说。
于是,钟经理一有空就往小董家跑,讲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谈生产致富路子,聊美好生活,引导小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更好生活。
在钟经理的循循善诱下,也看到了其他村民通过勤劳生产带来的生活变化,小董开始尝试扩大自己的本地羊养殖。钟经理看到了小董的思想变化,多方联系各种资源,引进种苗,帮助小董提高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数量。
“是钟老师带我走上了养羊的路子,是海南工行带我脱了贫,致了富。”小董说。短短两年间,小董养殖的本地羊数量从几头发展到了几十头,家庭收入也迅速增长,一举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过上了富裕红火的日子。
尝到了发展的甜头,小董乐开了花,逢人就说他的养羊心得。如今,他不仅要扩大养殖,还劝说其他人和他一起养羊致富。
说到驻村扶贫经验,钟经理认为,“应该多从贫困户的角度考虑问题,将海南工行扶贫项目与贫困户的需求相结合、与当地政府的扶贫举措相靠拢。”
小果子有大盼头产业扶贫扫清致富“障碍”
王炸村距十月田镇政府仅1.5公里,地理条件优越,该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708户共计32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为256户,是“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村。
如何让王炸村的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脱贫攻坚必须有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产业支撑,王炸村到底适合发展什么产业?面对经济发展滞后的王炸村,海南工行也感到责任重大。
“王炸村土地肥沃,经过我们多次调研考察,决定通过邻村的技术支持和企业"包产包销"发展圣女果产业,带动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海南工行相关负责人说,过去,企业扶贫往往热衷于粗放的“给予”扶贫模式,然而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式,无法拔掉贫穷的“病根”。海南工行正是通过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今年9月,海南工行在王炸村正式开展苗木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在村里划出122亩的地种上了经济价值高的圣女果;为参加种植的50户贫困户捐助的16万元圣女果种植启动金,扫清脱贫致富的第一步“障碍”。
“亩产5000-8000斤圣女果,除去成本,每亩预期效益在1万元以上。这让贫困户们有了盼头。”十月田镇王炸村委会驻村曾书记为贫困户算了一笔账。
“圣女果种子较小,更要注意播种量和温、湿度的管理,当第一片真叶长出,还没有长到像子叶那么大时,就要移到育苗钵,促进花芽分化……”在场的学员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讲解,不时向老师提出疑问。此番场景是在十月田镇王炸村委会举办圣女果、优质香稻种植管理技术培训班上。
“发展产业,不能光靠一腔热血,还得拥有过硬的技能。”上述相关负责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海南工行深谙此理。为此,海南工行派遣工作人员驻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
此外,海南工行扶贫工作队多次到贫困村实地开展政策宣传,与村党支部共同开展党组织活动,向贫困村捐赠扶贫夜校电视,组织村民观看《扶贫夜校》,学习扶贫政策。宣讲国家扶贫政策,鼓励村民开展生产,积极脱贫,与农户座谈,解决农户生活困难。
“政府+企业”的带动下,王炸村贫困户尝到了产业脱贫的甜头,截至今年8月下旬,王炸村238户贫困户成功出列,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电商打开致富路农产品走俏,贫困户挂笑
“发展圣女果产业之前,我们已经为贫困户考虑了销路问题。除了县政府联系采购商,我们也承诺,可以通过工行自主电商平台——融e购平台,进行全国销售。”海南工行相关负责人说。
“之前我有过种过圣女果,技术不好,收也不怎么好,不赚到什么钱。现在有政府教种植技术,还有企业帮我们找销路,我也不用愁了。”有贫困户说,看着邻村种植圣女果好几年了,每年基本上是供不应求,如今,还有海南工行为他们的圣女果兜底销售。这解开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
“养在深闺人未识”是不少贫困村土特产品面临的尴尬局面。如何打开贫困村农产品通往外界的一扇窗?海南工行坚持“电商+企业+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新模式,通过建立扶贫产品专区、加强农户电商技能培训等手段,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品销售、特色资源开发。
眼下,海南工行联合24家兄弟省分行,开通了融e购扶贫专区,为白沙、永兴等地区贫困户的家禽、家畜、蛋类、蜂蜜、果蔬等产品,搭建了一个开放性、低门槛的销售专区,为贫困户的致富之路解决了后顾之忧。2017年,海南工行扶贫村的特色农产品销售额累计19万余元。
电商金融扶贫,须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方能拔掉穷根。2017年6月3日,海南工行扶贫金融服务点在永兴电商扶贫中心正式启用。
“永兴电商扶贫中心金融服务点的启用,是工行助力电商扶贫,谋求社会责任与业务发展双赢策略的正式实施。”海南工行网络金融部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海南工行与电商扶贫中心的合作初见成效,通过扶贫中心陆续有与优质农产品商户达成了融e购上线意向,相关的贫困地区商户在签(续)约时,还能享受减免交易佣金和保证金的优惠政策。
目前,海南工行在白沙、琼中、昌江、乐东等贫困地区深入调研,寻找扶贫的合作对象,其中,成功营销海南农垦茶业营销有限责任公司和海南红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入驻融e购平台。
此外,海南工行还发起消费扶贫倡议,通过融e购商户采购昌江、白沙、永兴等贫困地区的农副产品作为员工福利,倡导员工购买贫困户的农产品,实现消费扶贫345笔,金额4.33万元。
下一步,海南工行将继续加强与政府、电商扶贫中心的沟通与协调,不断优化并认真实施惠民扶贫金融服务,着力打造品牌形象,积极寻找业务发展的对接点和切入点,争取在互联网金融扶贫工作上取得更大的进展和突破,努力实现双赢局面。
教育扶贫和就业扶贫“一人就业”带动“全家脱贫”
王炸村贫困户小兰今年19岁,初中毕业后就在广东佛山、海口、三亚等地打工。不久前,下乡摸底的工行扶贫工作员主动联系上他,告知可以提供就业岗位。
原来,海南工行在海口和三亚两地都有培训学校,对外提供就业岗位。“每个月包吃住2000元,做得好了,还有提升的空间。”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小兰向海南工行递交了就业申请表。
“帮助联系解决村里待业青年外出务工就业,让"一人就业"带动贫困家庭"全家脱贫"。”海南工行相关负责人说。
扶贫先扶志,正与海南工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不谋而合,只有彻底消除了贫困群众落后的思想桎梏,才能激发内生动力,加速脱贫致富的步伐。
事实上,在海南工行的扶贫计划中,有着这样一张表,上面详细记录着帮扶村每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详细资料,包括在读大学生和在外打工的适龄年轻人。
这些人便是海南工行教育扶贫和就业扶贫的重点帮扶对象。
“这个名单中有四个明年要毕业的大学生。工行每年都做校招,我们正积极做工作,鼓励他们报考。”海南工行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为了拓宽精准扶贫渠道,海南工行打出了一系列就业组合拳。在扶持现有贫困人口的同时,海南工行对定点贫困村的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年度新员工招聘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充分利用行内资源,帮助联系解决外出人员务工问题,“一人就业”带动贫困家庭“全家脱贫”,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新闻推荐
研发布局基因-细胞免疫治疗领域海南海药在肿瘤医学方向上持续发力
本报讯10月24日晚,海南海药(000566)披露2018年第三季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0.50亿元,同比增长62.95%;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