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海南周刊》
文\郑学富
我真正认识《海南周刊》是在2016年,从此便不离不弃,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在1987年调到一家地方新闻媒体做记者,之后就在新闻媒体和县级党委宣传部任职,从事新闻和宣传工作30多年。2014年,我从工作岗位上内退,专门研究抗战史和传统文化,写一些文史类的文章,所以经常在网上浏览相关的报刊,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海南周刊》,顿时眼前一亮:竟有如此耐读的报纸!于是,我逐版阅读下去,一口气往前翻看了十几期,感觉《海南周刊》有特点:一是很开放。作为一家省级党报的文化周刊不拘泥于海南省,立足海南,面向全国,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二是内容丰富。既有新闻性,又有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极强。既有对热点新闻的解读、新闻人物的关注,又有对历史的钩沉、岁月的回忆以及文化艺术的讲述展示,还有随笔阅读、影视评述、收藏赏玩、美食行走等版面,可以说包罗万象。三是文章有深度。有好多文章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一段历史或一个人物、一个事件,读后很受启发。
阅读之后,我就关注了微信公众号,每天都要看更新的内容。2016年8月,我有了投稿的想法,可苦于没有邮箱,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公众号上发言询问史话版的邮箱,没想到编辑回话告诉我邮箱。正好临近教师节,我便写了一篇《教师节的演变》投了过去,编辑很快回话,说稿件可用,能否提供一些照片。我又找了几张照片发了过去。9月5日,文章在史话版刊登出来,鼓起我投稿的勇气和积极性,我接连又投了两篇,又先后分别在9月12日和19日刊登出来。以后,我就经常给史话版投稿。
《海南周刊》的随笔版我也很喜欢看,因为该版刊发的文章和其他报纸不太相同,更注重文章的厚重感和知识性,没有充斥着小资味的所谓“鸡汤”文章,但是该版没有标注邮箱。我发现该版和周日的《文化周刊》“作品”版为同一个主编。于是我就往文化周刊作品版的邮箱投稿。2017年8月28日,我第一次在随笔版发表了散文《白露为霜》,以后不断有文章在该版刊登。
非常感谢《海南周刊》为我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感谢编辑的不吝赐教。建议《海南周刊》更加关注作者和读者,加强与作者的联系和互动。祝愿《海南周刊》越办越好,成为全国报界的知名品牌。
新闻推荐
林源黄新科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肖卫香符雄助严格王茹杨燕摄影报道)海南自贸区商报文体产业集团18日盛大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