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刊十年受益兼感动
文\海南日报记者周元
在工作室庞杂的书卷中,周伟民随手就能抽出几份他保留的《海南周刊》。自2008年11月海南日报《海南周刊》创刊以来,夫妇俩一直是它的忠实读者。每周一期的《海南周刊》,他们都会仔仔细细地读完,遇到感兴趣的还会特意保留下来。
“从我个人来说,《海南周刊》对我的帮助很大。”周伟民说,周刊大大丰富了他对海南的认识,丰富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认识,增进了对世界知识的一些了解。特别是周刊有很多有深度的人文历史文章,记者和编辑从新闻角度来介绍人文历史,与学者编著书籍讲究系统全面有所不同,可以画龙点睛、点到即止,启发读者进一步思考,常读常新。
让周伟民觉得受益匪浅的,还有周刊与他学术研究的良性互动。
比如,周伟民在研究更路簿、写作专著的过程中,看到《海南周刊》发过好几期更路簿有关的报道,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他对更路簿的了解。同时,他从周刊的报道中,还看到了从省委领导、到渔民船长、到普通读者对维护南海主权的力度与温度,更加激励他做好更路簿的研究。此外,在写作《海南通史》的过程中,周伟民摘取了初稿里宋代海南职官制部分内容,向《海南周刊》投稿。“文章发表后,一些热心读者找到我的联系方式,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有些已经被我吸纳到正式出版的书籍中了。”周伟民说,像这样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例子还有很多,对他的学术研究很有帮助。不仅如此,阅读《海南周刊》还提升了他个人的精神境界。
“2017年2月20日的《海南周刊》做了一期《古物古籍念家国》的报道,讲述了现代语言学家、民俗学家、文物收藏家乐嗣炳,为学一生,家国一世,将数千件珍贵古籍文物遗赠海南黎族地区的感人故事。”周伟民说,这一报道让他深受震撼和感动。
“乐嗣炳先生从未在海南生活过,但黎族地区能够被他选为心爱文物的受赠对象,更能深刻体现出他的境界与担当。这种精神与境界值得我们学习。”周伟民说,他和老伴一生没什么爱好,就是喜欢藏书、读书、写书,工作室里现在有满满60多个书架的书籍。在乐先生事迹的感召下,去年,他和老伴将自己的所有藏书全部无偿地捐给了海南大学,希望这些书籍为学校的科研和教学发挥更大作用。
“我们愿用所有时光研究海南、奉献海南。”周伟民、唐玲玲践行了自己的梦想,书写了高山凌云书生志、鞠躬尽瘁赤子情。
新闻推荐
改革开放看海南——2018年全国融媒体走进自贸区自贸港大型采访活动本报海口11月24日讯(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叶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