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新加坡国际人才管理经验对海南的启示
新加坡与海南自然和地理环境相似,都具备临海优势,都位于国际航道要冲,都不适宜发展高耗能的制造产业,发展依托的陆地面积和人口基数都不大。而新加坡通过确立“人才立国”的发展理念,依靠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和使用,在半个世纪内一跃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国际旅游城市、世界电子工业中心、亚洲生物医药中心和区域教育中心。
在2018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排名中,新加坡排名第二,而中国位列第43名。根据新加坡国家人口及人才署公布的《2018年人口简报》,在新加坡564万总人口中,有164.4万非居民,52.5万永久居民,人员国际化程度高。根据2016年4月发布的一项“亚太区域总部”报告显示,共有4200家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选择在新加坡设立,而排名第二、第三的香港和上海则分别为1389家和470家。据统计,新加坡国立大学外籍教学研究人员的比例约为50%,新加坡管理大学为63%,南洋理工大学达65%。从外籍人员比例、区域总部数量及国际人才层次上看,新加坡人才国际化的发展成就是其“人才立国”理念最好的注释。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说:“治国的成功之道就是栽培优秀的人才,罗致更多的人才,提高政府的素质和生活的质量。”因此,分析新加坡在国际人才管理与服务上的举措,可以更好为海南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借鉴。
研判需求,制定人才需求目录。人才需求目录是根据劳动力市场短期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趋势制定的引才清单,具有前瞻性、动态性和战略性。科学精准的人才需求目录让新加坡能更有针对性、策略性地引入国际人才。新加坡人力部根据人才需求目录和申请人的背景履历审核发放不同类型的工作准证。目前针对外籍人员主要有三种准证类型:高层次人才的EP准证、中级技能人员的SP准证、一般外国劳工的WP准证(如佣人或保姆)。EP准证的发放没有配额限制,而SP和WP准证实施配额管理。根据新加坡国家人口及人才署公布的《2018年人口简报》显示,持WP准证的外籍人员占41%,而持EP和SP准证的国际人才分别占11%和12%。根据《新加坡人口白皮书2013》的规划要求,到2030年,新加坡从事管理、行政和技术类工作的中高层次国际人才占比要达到三分之二。
政府引导,出台人才优惠税政。目前,新加坡个人所得税税率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税率水平。新加坡制定的海外工作者纳税人计划规定:外国工作者享有5年的税务优惠期。此外,新加坡对企业也采取低税制,只征收一个税率为20%的所得税。为鼓励企业研发,还实行了研发费用双重扣除,以减轻企业的纳税负担。对企业在招聘、培训外来人才的支出,以及为外来人才提供高薪和住房等福利待遇产生的支出,可以享受税收减免。对于经营先导型产业的技术企业,免税期可长达10年。为鼓励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或国际总部设在新加坡,政府对其征收较低的企业所得税:区域总部为15%,期限为3-5年;国际总部为10%或更低,期限为5-20年。
多元办学,提高人才综合素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新加坡加快了从转口贸易和制造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向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步伐。从1998年起,新加坡开始实施“双翼发展”战略。一翼是“十所顶级大学计划”,即用10年时间吸引10所世界顶尖高校与新加坡高校合作办学或设立分支机构。此举旨在以最高的起点、最快的速度,提高本国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该计划实施后效果明显,佐治亚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知名高校纷纷参与合作。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计划实施后几年间新加坡共引进2000多名科研人员,包括许多世界级的科学家,这使得新加坡迅速成为亚洲生物医药中心。另一翼是“环球校园计划”,旨在将新加坡打造成为全球教育服务贸易中心,吸引周边国家人员来新加坡求学,这既提高了新加坡的教育水平又带动了经济增长。根据新加坡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2013年新加坡教育服务业总收入从30亿新元增加到47亿新元。新加坡国际学生人数也从2005年的7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23万人。
主动出击,搭建人才集聚平台。“良禽择木而栖”,择何木而栖?答案是平台。“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联系新加坡”(ContactSingapore)成立于2008年,是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和人力部的下属机构,承担吸引国际人才到新加坡工作、投资和生活的职能。“联系新加坡”设有工业劳动部、市场传播部、新加坡迎接中心和全球运营中心。其中,全球运营中心共有12个分支机构,除新加坡总部外设有北美分部(旧金山、纽约、波士顿)、悉尼分部、印度分部(孟买、钦奈)、欧洲分部(法兰克福、伦敦)、首尔分部、中国分部(北京、上海)等区域分部,形成了覆盖全球的引才网络。通过游学、研讨会、求职宣讲会和博览会等形式,“联系新加坡”既扮演了“宣传窗口”的角色,又发挥了充实人才库、构建人才网络的作用。
自贸区、自贸港建设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相应的,国际人才引进、管理、激励与服务也需要围绕“开放”与“创新”展开。海南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天降大任”的责任感,“海纳百川”的开阔胸襟用好国际人才。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要多方联动,对内加强自我革新不断探索适应海南发展需求的人才机制,对外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先进自贸港的举措和经验,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地管理服务好来琼的国际人才。
【作者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新闻推荐
商报全媒体直播团队首次跨省直播 多个渠道直击政商思想交锋现场
▲商报全媒体直播团队▲商报全媒体直播团队▲开化冬景▲开化县地理位置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吴英艳肖卫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