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光影中的海南
聚焦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海南作为我国的热带海岛天堂,素有“天然摄影棚”的美誉,也成就了众多影视佳作。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一部部以海南为题材或拍摄背景的电影作品,不仅展现了海南椰林沙滩、海浪碧波的独特魅力,书写了黎族、苗族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还成为新时期展现海南现代化、国际化形象的重要传播手段。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些以海南为主题或背景的经典影片。
上世纪50年代:抗战题材“风起云涌”
拂去历史的尘埃,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海南就成为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关注的热点之一。拍摄海岛风光,讲述海南人的抗战故事,构成了50年代—70年代海南影片的主要内容。
1950年,一部时长25分钟的黑白纪录片《大战海南岛》,拉开了新中国成立后海南影视创作的序幕。随后,涌现出一大批展现抗战题材的影片。其中《南岛风云》成为反应海南革命和中国抗战的一代佳作,为老一代影迷广泛熟悉。
海边沙滩,修长的椰树轻拂着枝叶,波光粼粼的海浪一浪接一浪地拍打在沙滩上……此时,激昂的音乐响起——不少老一辈人的记忆里,依然有这样一幅《南岛风云》的经典画面。
《南岛风云》讲述了1943年海南抗日武装部队转移后,看护长符若华带领18名伤员在山上养伤并等待队伍归来的故事。期间,他们面临着敌人的围困,缺粮少药的困境。司务长“老爹”在下山途中牺牲,指导员也因缺少医治不幸牺牲。队员林东因不能忍受饥饿困苦叛变,队员张强则从一个满腹牢骚的伤员成长为一位坚强的战士。最后,符若华带领大家克服困难,与伤员一起坚持到大部队胜利回归。
而《红色娘子军》作为一部家喻户晓的海南题材电影,是海南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这部影片由谢晋执导,王心刚、祝希娟等主演,先后荣获1962年第一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1964年第三届亚非电影节万隆奖,并被评为中国电影90周年十大优秀影片之一。《红色娘子军》不光刻画了党代表洪常青、从奴隶到战士的吴琼花等正面革命者形象,还塑造了反面典型人物南霸天,让人印象深刻。
此外,当时还涌现出一大批抗战题材的经典作品,包括《南海潮》(1962年)、《海霞》(1975年)、《椰林曲》(1957年)、《碧海丹心》(1962年)、《南海风云》(1976年)等,至今都是老电影中的经典,成为海南历史和红色文化的重要见证。
海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苏鹏程表示,这些影片通过对海南革命历史的追溯和历史细节的追寻,表达了孤悬海外的海南岛,在艰苦的抗战岁月,在与中央曾经失联的情况下,始终与祖国解放大业的步伐保持一致。海南的本土风情只在镜头中偶尔闪现,革命叙事成为这些“革命与解放”影片中构建的主题。
建省后:丰富的民族文化得以展现
海南建省后,展示海南黎族、苗族风情,成为影片中的重要主题。从而涌现出一批如《白沙恨》《青槟榔之味》《黎歌》等一批展示海南原生态民族风情的影片。
“在这些新时期的海南影像中,我们听到了来自海南少数民族特有的声音,他们说着本民族的语言,唱着本民族的歌曲,自由地表达民族情感,呈现出一个更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海南文化形象。”苏鹏程介绍。
比如,1992年拍摄的《白沙恨》。故事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白沙起义”为题材,讲述了海南黎族和苗族人民不堪国民党的残暴统治而奋起反抗的故事。影片中,美丽的黎村苗寨风光,独特的黎、苗风俗,美丽的黎、苗服饰,以
及黎族、苗族人民在面对残暴统治时坚决而惨烈的反抗,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该片曾获全国少数民族电影“腾龙奖”三等奖。
2007年拍摄的《青槟榔之味》则通过讲述海南黎族地区一个家庭的变迁和两姐妹的故事。
影片中,姐姐立秋因与丈夫王清林结婚三年没有孩子而赌气离婚,后与恋人去内陆谋生。妹妹立春面对的情况是:自己的同学为了考大学而纷纷苦学英语,而她对于学习这样的异族语言毫无兴趣。王清林以保存自己的母语——黎语为己任,在村小学开设黎语补习班,可是越来越多的孩子为了学英语而放弃黎语。立春在帮助王清林开设补习班的过程中与之产生感情,但此时立秋被恋人抛弃,带着肚子里的孩子回乡,被王清林接纳。立春凭借自己的舞技准备去深圳的民族风情园去跳舞打工。在影片最后她豪迈地说:“走出海南算什么?以后我还要去法国巴黎、美国纽约呢!”这部影片采用黎语对白,记录了黎族人民的传统生活和语言文化。
而电影《黎歌》的一开场就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来自琼中的“黎族歌王”王妚大老人的影像与歌声入手,通过原汁原味的黎族民歌将观众带入一个美轮美奂的黎族文化空间。影片讲述了黎族少女王丹梅借由黎歌最终走出黎寨,走向更广阔的大都市的故事。影片中处处出现的苍翠美丽的黎寨风光,诗意平静的山寨生活,以及主人公口中那悠长嘹亮的黎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鹏程认为,90年代后的华语电影中的海南元素,以“原生态”黎族文化元素为主,传达出了海南少数民族风情。首先是影片中的人物元素,多以海南当地少数民族的黎族为主要对象。其次,在电影的拍摄手法和风格表现上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影片多方位地展现黎族的生活元素和文化元素,如《青槟榔之味》中的纹面黎族老人、身着黎族筒裙的黎家少女、轻盈的黎族竹竿舞,不仅展示了黎族的服饰、语言、生活方式元素,也展示了新时期海南由原生态文化转向与多重文化内涵。
2010年以来:展示国际化、现代化的海南形象
自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海南的城市建设、景区建设成为新的关注焦点,这一时期,涌现出一系列影片都在影片中传达出这一新阶段海南所具有的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形象和新的文化空间。
在新时代的影片中,世纪大桥、骑楼老街、文笔峰等地标性的海南景观在电影中随处可见,而石梅湾、蜈支洲、亚龙湾森林公园等影片拍摄地则成为爱情的见证和浪漫的天堂。“中国的马尔代夫”“情人岛”“仙人桥”等旅游标签伴随着电影的热映芳名远播,将海南的浪漫和休闲旅游推向新的高潮。
苏鹏程表示,这些以海南为外景地拍摄的影片,突出了海南的时尚文化元素,更多地呈现了一个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消费文化符号的乌托邦所在,以自然环境元素突出这里的宜居性;或是以海南近年来建造的人工景观作为主要展示的对象,如规模宏大的机场、充满热带风情的酒店与会所、打扮入时的时尚人士等,以时尚文化元素展现了一个身处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社会场景。
本版图片由侯赛翻拍自海南省文联主编的《海南文学艺术大事记》
新闻推荐
首届中国经济传媒大会在海南召开 国际旅游岛商报斩获两项大奖 为海南改革开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肖卫香符雄助)在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以报道中国经济发展为己任的经济媒体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