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记者专访锡兰:海南岛是很棒的取景地
通讯员丁琳硕
土耳其的四季更替、风土人情是他电影的诗句,也是他永远说不尽的乡愁。
他拍了8部长片,诗意的长镜头、惯用的留白的手法、文学性的台词对话,是他不变的电影风格,让人们得以在沉默中窥见人生的真相。
他就是土耳其电影大师努里·比格·锡兰。
12月14日上午,海南岛国际电影节论坛首个大师嘉年华论坛在三亚开讲。论坛结束后,锡兰接受了海南日报记者采访,他表示,海南岛的光影很特别,有很多不错的取景地,他将利用在海南的时间,四处走走拍点素材,为以后拍电影做准备。
谈自己
没觉得自己是一个大师
“Merhaba(你好)!”听到海南日报记者用土耳其语问好,锡兰的目光立刻转了过来,向记者微笑示意。他带着一副黑框眼镜,黑色polo衫外罩着一件蓝色冲锋衣,脚上穿着运动鞋,脸上挂着腼腆的笑容,看着既朴实又随和。
“虽然我现在是在大师嘉年华论坛上,但是我没觉得我是一个大师,我觉得我还是一个谦卑的学生。甚至还不知道电影的定义是什么,还要更深入地学习理解电影。”事实上,从1995年第一部短片《茧》入围短片竞赛单元起,锡兰就成了戛纳的常客。
他并不高产,迄今共拍了8部长片。在《远方》(2002)和《安纳托利亚往事》(2011年)获得两次评委会大奖后,2017年,凭借影片《冬眠》摘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成为第二位获得金棕榈的土耳其导演。
在《冬眠》之前,锡兰电影的气质总是相似的,他习惯使用长镜头去拍摄戏剧性较少的事件。在他镜头下,雪花曾飘落在《小镇》,飘向《远方》,飘在《适合分手的季节》,《冬眠》的标题暗示着又一场大雪。对此,他认为他并不是刻意地追寻这种风格,只是想要努力描述他所看见、所感受到的世界。
谈电影
喜欢文学多过电影
锡兰电影的文学性特别强。他坦言,他非常喜欢文学,甚至喜欢文学多过喜欢电影,“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媒介,文学有它的优势,它可以让你有更加自由的想象,而这是文学的一种优势。其实,模糊性也是电影的一种必备特质,这样,电影才能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才能够更有效地触发观众的想象力。”
俄罗斯电影和文学中的悲怆和忧郁,那种虔诚的宗教情怀,独特的现实批判意识,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都深深地吸引着锡兰。锡兰也被称为“土耳其的塔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是他喜欢的作家,塔可夫斯基也是他最欣赏的导演之一。
锡兰认为,俄罗斯文学拷问人类灵魂深处,不只是他,全世界读者都深受俄罗斯文学影响。即便深受俄罗斯文学影响,他也只改编过一部俄罗斯文学作品。“契诃夫的一篇短片小说,我把它改编成《冬眠》这部电影,其他电影中也有一些文学的引用,但不是完全改编,只有《冬眠》是改编自契诃夫的一篇小说。”锡兰说。
谈电影节
电影节有巨大影响力
电影节对锡兰的电影事业和电影生涯意义非凡。他认为,电影节对一个地方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可以改变一个地方文化的“灵魂”,“我记得伊斯坦布尔电影节刚开始的时候,就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尽管它没有那么好,但是它的影响巨大,没有那些跌跌撞撞的开始,也许我就不会成为一个导演。”
他在三亚看到一些有趣的场景,中国导演有各种条件拍摄优秀的电影,只要利用好这些资源与素材。锡兰表示他也有关注中国电影与首届海南岛电影节,本届电影节就有他喜欢的中国导演参加。
虽然12月14日才到三亚,锡兰表示一下飞机,三亚就带给他很多惊喜,他让记者给他推荐三亚一些好玩的地方。他说,海南岛的光影很特别,有很多不错的取景地,他将利用在海南的时间,四处走走拍点素材,为以后拍电影作准备。
(本报三亚12月14日电)
新闻推荐
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展情况海南省将在明年4月初步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3.0版
本报北京12月14日电(特派记者周晓梦)12月14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展情况。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