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救人 谱写为人师表新传奇 海南籍教师造血干细胞跨越三地营救患者
□本报记者李晶晶
“辛苦韦老师,捐献了212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下午3点我们往上海送,患者已经准备好了……”经历4个多小时,海南琼中籍的内蒙古小学老师韦凌成功捐献21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全国第7882例、海南第9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寒冬里,一个28岁年轻的生命将重获新生。从内蒙古到海南再到上海,韦老师跨越3地的造血干细胞之旅顺利完成,而作为教育工作者,他也打算把这一段故事告诉学生,在他心里,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示范。
6年准备把救人当福气
“能救人一命,是我一辈子的福气。”今年37岁的韦凌是个热心人,无偿献血,看望和慰问孤寡老人,参加公益活动。2012年,他还正式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在他的印象中,申请表上要填写的内容很多,时隔多年,“一旦需要,我将义无反顾为需要移植的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以挽救其生命。”他仍然记得清楚,事关生命的承诺是不能随便作出的,一旦作出了就必须义无反顾地去践行。
作为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入库的心愿当然是要捐献救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后,韦凌一直在等待捐献救人的机会,可是6年多过去了,却一直没有接到消息,就在他快忘记这回事的时候,今年9月他接到了一个内蒙古红十字会的电话。
“这个概率非常低,如果配型成功一定要救。”电话那边的相关人员告诉他,有一个白血病患者与他配型相合。韦凌知道,一般配型相合的概率是万分之一到几百万分之一,这么小的概率自己都配型上了,那一定是缘份。经过血样高分辨对比,身体健康检查,韦凌与患者的配型全相合,身体也符合捐献的健康指标。
但得知消息后,韦凌的妻子起初并不支持,不为别的,就是怕捐献造血干细胞影响丈夫身体。为了说服爱人,韦凌在网上找了很多的资料给妻子看。认真了解情况后,家人终于消除了担忧,为了让韦凌能放心捐献,妻子还带着小孩专门从内蒙古陪同韦凌回海口做捐献。
一纸信笺受捐者表谢意
今年9月27日,韦凌在海口市明珠广场献血点采集高分辨血样,确定在海口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10月23日,他又在内蒙古的医院进行捐献造血干细胞前身体检查,体检结果符合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健康要求。12月14日,韦老师从内蒙古乘坐飞机到海口,入院准备捐献。远在上海的患者也陆续收到一个个好消息,根据现行的捐献原则,供受双方需要“互盲”,于是受捐者写下一封匿名感谢信,托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转交给韦老师。
“我可以感受到受捐者强烈的求生欲望。”看到感谢信,韦凌得知受捐者才28岁,家里还有一个年仅1岁的女儿,他的女儿今年也才4岁,和受捐者一样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他可以强烈感受到这个年轻人对家庭的不舍,和所有父亲一样,希望陪家人共同经历生命中所有重要的时刻。
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12月19日上午,韦凌正式捐献采集,212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悬液很快被送到上海,当天晚上,这“生命的种子”就会移植到患者体内,这一天将是他恢复健康的一个新起点。
“祝他早日康复,早日回归家庭。”完成捐献后,韦凌在海南为受捐者献上祝福。他觉得,今后无论有没有机会相识,但能给一个人带去生命的希望,就已经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而更让他感到骄傲的是,这个故事他可以告诉自己的学生,以实际行动去影响下一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列,让孩子们学会用爱心去关注和帮助困难中的人们。
新闻推荐
为党分忧 为民解难 改革开放40年海南省信访工作实践与成就综述
2017年9月11日,省委书记刘赐贵到东方市八所镇罗带村接访群众,化解信访事项2016年10月27日,省政府副秘书长、省信访局局长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