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海南> 今日海南> 正文

醉心雕刻艺术50年的木匠麻耀松将在海南续写新篇章:用指尖艺术触摸海南历史文化体温

三亚日报 2019-06-25 06:45

麻耀松在工作中。本报记者卢智子杨洋/文翁叶俊/图

■核心提示:

左手拿凿子、右手拿锤子,这样的动作他练习了半个世纪;手掌几十处刀疤、手指骨头多处挫伤,烙印着道不完的艰辛;10多岁开始雕刻人生,走过50年岁月,经过他的“巧手”,一块又一块毫不起眼的木头被“唤醒”,它们被赋予灵魂和生命,成为典藏历史、洗尽铅华的艺术品,他就是木匠麻耀松。

今年4月30日,海南省民协民间工艺专业委员会聘任年过六旬的麻耀松担任海南省民协民间工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家具木雕艺术设计专业组组长,这个在福建成长起来的“老手艺人”将在海南继续书写雕刻人生新篇章。

跟木头对话50年的“工匠”

初见麻耀松,朴素的着装,微白的双鬓,和蔼的笑容,看起来像是经过岁月磨洗、少言寡语的长者。当他摊开双手,布满手掌的老茧和刀疤显示了“木匠是一门手艺活,更是一门苦力活。”

“我从10多岁开始干木工,至今已有50年时光。”今年64岁的麻耀松告诉三亚日报记者,靠着这门手艺他从10多岁开始过上了“串百家门,吃百家饭”的生活。

“伤疤对手艺人来说都是家常便饭,刚当学徒的时候,学习刨、凿、锯、钉等基本功,吃饭的时候筷子都拿不住,有时候斧头拿不稳还会砍到腿。”回忆起艰苦的木工经历,麻耀松感慨万千,“看别人怎么做的木工,我就会细细琢磨。后来,什么构造的家具,我看一眼就知道。”只要接触到没见过的老家具,麻耀松就一定想方设法搞清楚构造。

巧手随心动,方正墨线牵。“这件木犁是我来到海南后随手做的小物件,老犁略呈弯曲的Z字形或折尺形,在工艺上弧度是最难把控的。”三亚日报记者看到这件木犁木质坚硬细腻,抛面光滑铮亮,曲线自然优美,手感舒服熨帖。

对每一件家具的品质,麻耀松都要求极高。在选材上,他选用优质的原木板材;在制作上,他不用任何胶合板、贴皮板、生态板等人造板,即使是外面看不到的背板和抽屉板,也都是实实在在的实木。50年里,他雕刻每一件作品,虔诚、敬畏之心都会贯穿于作品始终。

通过指尖艺术触摸海南历史文化体温

凝视每一件“作品”,麻耀松似乎都在与其对话。

为了选到一块好料,他有时要跋山涉水,踏遍全国各地;进入雕刻阶段后,从粗到细,再雕出粗胚轮廓,然后加工细节部分……有些作品耗时半个月,每一件作品的诞生,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是难以完成。

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大多是跟着感觉走。木头的一切构成了家具、木雕作品的灵魂。麻耀松说,做人就像制木,精雕细琢方成栋梁之才。

木匠的成长是枯燥乏味的,麻耀松正面临传承人青黄不接的难题。

“身边的学徒从以前的三十多个到现在只有两个,再这样下去,传统手艺就要失传了,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传承这门技艺。”麻耀松说,来到海南发展,就是希望这一“指尖上的技艺”能够在海南找到“有缘人”“传承人”。

“过去,我带着木匠们干活,那时缺少设备,全靠手工操作,活儿累、脏,大家干得很开心,做出来的东西也很有韵味。”麻耀松说,如今,新入行的木匠大多用的是现代的电动工具,不需削刨,不用凿眼,不要开榫,凿子、斧子、锯子、锛、角尺、墨斗等传统木匠工具基本都不需要了。不过,他认为并不是每件现代产品都可以代替超越传统工艺,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一名工匠的心血和精力,是值得收藏的作品。

走进海南,就是通过指尖艺术让海南百年、千年古树“活”起来,让艺术品“开口”说话,让更多的观众读懂木匠工艺,近距离与历史对话,触摸海南历史文化的体温。

雕刻,是麻耀松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

新闻推荐

《微党课 初心永驻》优秀微视频展播暨评选活动向社会各界征集作品 深度挖掘红色基因 重现光辉历程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徐明锋)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由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海南省社会科学院主...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