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平时看起来挺健康,发病却猝不及防定期进行心脏体检很必要
今年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现状蓝皮书》显示,我国现有心血管病患病人数约2.9亿人,1990年至2016年我国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从250多万人上升到近400万人。除了死亡危险,心血管病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和患者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阴影。
对于心血管疾病,我们应该怎样预防?海南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海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省优专家、教授吴忠。
很多疾病线索体现在体检报告中
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平时看起来挺健康,突然发病晕倒后才诊断出心脏病。吴忠表示,这种现象在心血管疾病中确实比较常见,看上去健康并不代表真健康,有很多疾病线索都会体现在体检报告中,只是大多数人未必会按照体检报告的建议作进一步检查。比如,体检时医生听到患者的心脏有杂音,会建议患者找专科医生进一步检查,但很多人并不会严格遵照医嘱。
“体检医生跟专科医生的职责不一样,体检医生负责找线索,这个线索可能看上去没那么严重,但真实的健康状况应该由专科医生进行判断。”吴忠表示,有些患者患有马凡氏综合征不自知而发病猝死。如果他能及时进行心脏彩超检查,早做预防,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吴忠提醒,职场人士应定期进行心脏体检,尤其男性45岁、女性50岁后至少每年要到正规医院做一次心电图体检。有高风险的人群,例如父母兄弟曾得过心脏病或自身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慢性病患者,可考虑进行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冠脉CT等有针对性的检查。
科学预防可降低发病率
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心脏性猝死等疾病,是全世界第一位的致死病因。我国每年近40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平均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在吴忠看来,心血管病已成为老百姓不堪承受之重,家中一旦有人患病,就会导致患者预期寿命受损和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和打击。
除了每年定期体检外,平时应如何预防心血管病呢?吴忠表示,具体来说,心脏病有两大类危险因素:一类是可控的危险因素,另一类则是不可控的危险因素。其中,不可控的危险因素是指增龄、性别、种族、家族史等因素。“任何疾病都有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我们能做的就是从可控因素着手预防。”
心脏病可控的危险因素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环境危险因素,如空气污染、高温、严寒等;第二,社会因素,如社会经济状况低下(贫穷所致)、竞争压力大等;第三,自身体内环境,如高血压、高血脂、血糖高(糖尿病)、口腔卫生不佳等;第四,其他因素,如情绪不良、精神紧张、缺乏运动、睡眠不足、吸烟(主动或被动)、饮食不当等。
不良生活方式或习惯是导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主要原因,是可防可控的。吴忠表示,预防心血管病,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将导致心血管病的可控因素控制好,包括血压、血糖、血脂、体重等。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并且注意做到血压监测、合理饮食和适度有氧运动,多数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可以避免。
特殊人群要加强筛查和干预
吴忠提醒,随着年龄增长,心血管病的整体风险明显增加。60或65周岁以上人群除了采用传统预防措施外,还应定期做动态血压监测及血压变异性分析、动态心电检查、心脏和外周血管超声检查等。“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应找专科医生进行具体咨询。”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我国女性健康的重要疾病,是导致女性死亡的首位原因。吴忠建议加强对女性心血管病的风险筛查和干预,尤其是妊娠期女性和绝经后女性更应引起重视。因为首次妊娠的年龄、肥胖、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均为妊娠期心血管病发生的高危因素。绝经后女性常存在更多潜在危险因素,如体力活动减少、腹型肥胖、高血压病、代谢综合征、糖尿病、抑郁等。
吴忠提醒,妊娠期女性应加强孕前咨询和孕期心血管危险因素筛查和管理,绝经后女性也要每年进行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特殊人群的体检报告如有异常,务必引起注意,及时找正规医院专科医生就诊。”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晓梦通讯员朱乔云谷毅)8月20日,海南日报记者从省财政厅获悉,该厅代表省政府面向商业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