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海南> 今日海南> 正文

每年全国各地成千上万“候鸟”奔赴海南从事南繁育种 全国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八成以上出自南繁这片沃土“候鸟”南飞来 神州万物生

海南日报 2019-08-26 08:36

袁隆平在三亚市南繁育种科技示范园考察新品种杂交水稻的生长情况。南繁水稻试验基地的收获季。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在陵水椰林镇进行水稻育种。文\海南日报记者易宗平通讯员吕青图\海南日报记者武威

“秋来春去"候鸟"飞,晨出晚归农田里。今日繁种在南国,明天花开神州地。”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专家汪若海的一首绝句,成为中华大地南繁人跨省到海南推进育制种工作的生动写照。

60年来,每年秋冬季,一代代南繁人挥别家人,长途跋涉前往海南,用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演绎着“中国种业”的精彩和传奇。

在南繁热土上,他们育出了优良的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等品种,并在多个省份推广种植,使中国人告别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岁月。

今天,秉承南繁精神的南繁人,正着力建设“南繁硅谷”,向着更高起点奋进。

缘起:相约海南,从一粒玉米种子开始

8月的南繁基地,一眼望去,田地按省份划分成若干畦,有的品种在抽穗,有的已鼓满米粒……这里是生机盎然的田野,也是全国各地农业专家同台竞技、合作、交流的平台。

抚今追昔,南繁基地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逐渐南移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农业教育家、作物育种学家吴绍骙对苏联科学家李森科的“环境决定遗传的外因论”进行质疑,大胆提出异地培育的假说:北方的玉米种子到南方可以正常生长;南方培育的玉米种子到北方也能正常生长。

为了证实这一假说,吴绍骙团队与广西、河南省农业部门合作,于1956年立项,在南方进行玉米种子的选育试验。通过实证研究,证实在海南进行玉米育种是可行的。

从此,全国各省份农业科研单位纷纷赴琼,从单一的玉米育种,慢慢扩大到高梁、水稻、棉花、小麦、甘薯、麻类、瓜果、蔬菜等作物品种。

经历:一路南下“不畏艰险不怕难烦”

当年的海南欠发达、交通不便,对于远赴海南育种的科研人员而言,要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

1959年起,连续三年,中国棉花研究所原所长汪若海都是从河南出发到海南,当时乘坐的是浓烟滚滚的蒸汽机火车,经过7天7夜的行程才到达海口,又换乘破旧的两轮牛车才能到达南繁基地。此后南繁岁月,正值三年灾害时期,粮食严重短缺,他经常以野菜充饥。

20世纪70年代,玉米育种专家吴景锋从湛江出发去三亚,一路上汽车停停走走。“饭店里吃的品种单一,只有炒粉、包子、粉汤,我是北方人,刚开始根本吃不习惯。”他回忆道,错过此家就别无分店,只有强迫自己吃下一点食物,但一会儿肚子又闹“空城计”。

20世纪90年代,条件仍未改善,玉米育种专家万廷文及其团队,坐着班车在沙石公路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下车后又气喘吁吁地走了两个小时的山路,才到达位于海南一个偏远山村的南繁基地。大家饿得走不动了,看到村口一座破房子门口的土灶上有一口大锅,旁边的水缸里有水。于是,就生火在大锅里煮了随身带的方便面吃。正吃着,没想到跑来了一群猪对着他们叫。村民捂嘴笑问:“你们把猪槽当饭锅用了?”劳累不已的万廷文等科研人员却笑不出声来。

对于早期南繁的艰辛,一代代南繁人并没有退缩,因为他们有着“不畏艰险不怕难烦”的南繁精神。

荣光:十八国专家起立,南繁人赢得尊敬

今年4月11日,在第三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暨首届国际稻米博览会开幕式上,担任本届论坛主席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最先迈上主席台分享科研成果,多次赢得雷鸣般的掌声。

当袁隆平作完报告离场休息时,与会的18个国家的700多名农业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全场起立鼓掌目送,表达对这位创造过世界水稻产量最高纪录的科学家的敬重。正是袁隆平及其团队的不懈钻研,从1976年以后的30多年里,推广种植的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增产4000亿公斤。

这样的敬重和礼赞,不仅仅是献给袁隆平一个人的,而是对一代代南繁人,对南繁丰硕成果和国际地位的充分肯定。

包括袁隆平在内的一大批中国种业专家努力攻关、创造高产,让中国人告别了饥荒,经济社会长期繁荣稳定。

南繁育种,除了粮油品种,还有棉麻等品种。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超过19950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南繁获得,占全国育成新品种的70%。尤其是近10年来,在全国主要作物中,国家审定的品种有1345个出自南繁,占全国总数的86%;省级审定的12599个品种,育自南繁的占91%。

海南省南繁管理局统计的这组数据的背后,是南繁人接力参与育制种科研工作的默默付出与无私奉献。

60年来,全国各地来海南从事南繁的人次累计超过50万人次,其中包括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一大批农业专家和农业工作者。诸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北方杂交粳稻奠基人杨振玉、“西北瓜王”吴明珠、“玉米大王”李登海等,周开达、谢华安、颜龙安、戴景瑞、陈景福等院士,都在南繁度过了艰苦并充实着的岁月。

格局:国外伸出橄榄枝,南繁人融入全球种业

“希望通过与中国研究机构合作,进一步改善种植技术,提高当地水稻产量。”这是发自老挝农林部副部长尚达·蒂帕沃·恩芬赫的邀请,他向中国南繁人伸出了“橄榄枝”。

在确保国内种植业有充裕优良品种的同时,南繁人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

据海南省南繁管理局统计,“走出去”的南繁种业,推动我国与14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杂交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种子的贸易关系,年出口总额超过3亿美元,其中年出口杂交水稻种子约4.7万吨,占种子出口量的95%。

为了给南繁人搭建宽广平台,海南省整体布局,在三亚、陵水、乐东划定了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26.8万亩,基本完成南繁科研育种新核心区土地流转任务,有18个省份完成签约;推动南繁公共实验室、生物育种专区等六大重点项目建设,总规划投资58.4亿元。

未来已来,南繁人站在新的起点上。

今年3月1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主持的中国“南繁硅谷”建设模式研究咨询项目启动仪式暨研讨会,明确了“南繁硅谷”的发展取向:打造全球创业中心、产业集聚发展中心、科技交流与贸易中心,高起点建设国家生物育种实验室。这让新一代南繁追梦人更具有大有可为的广阔发展空间。

新闻推荐

海南工伤保险普法集中宣传活动走进海垦花园夜市

市民现场咨询相关政策。8月23日晚,2019年海南工伤保险普法集中宣传活动在热闹的海口海垦花园夜市举行。当晚,现场有关工伤...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