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发展“一县一业”或“一村一品”,提升蔬菜产业竞争力海南省加快推进常年蔬菜基地建设
■本报记者陈雪怡
在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尾镇,有一个“波浪”棚顶造型的菜篮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示范点。8月30日14时许,日烈风静,户外温度30摄氏度以上,这个蔬菜大棚里的温度比户外低了二三摄氏度。
“原因就在于"波浪"棚顶造型。”海南阳光森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冯中民解释道,“通过调节棚顶之间的高度,形成高低错落的落差,进而利用大棚内外气温温差产生气压差,加强空气流动以达到降温的目的,这就是"波浪"大棚的"送风"原理。”
对于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旧州村村民来说,常年蔬菜基地“吹来的不只是风”。位于该地的梁丰大园种养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为周边贫困户提供常年就业岗位10余个,旺季时就业岗位近百个,田间劳动人员每月工资为2500元至4000元,另外还有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分红等收入。
由于高温天气等因素影响,夏秋季节是海南省常年蔬菜生产淡季。与此同时,基础配套设施落后,也不能满足当前生产需要。“以设施大棚为例,海南省大部分大棚采用北方大棚结构,导致棚内温度高达50摄氏度以上,不适合海南省高温天气生产,且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发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说。
在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李鹏看来,通过技术等手段,高温高湿等生产劣势,也能变成发展优势。
“在高温天气,可通过使用一些降温设施,如露天种植设计简易遮阳网、设施大棚顶端设计通风等,可降低棚内温度,同时可增加复种指数以增加产量;而雨水时空分布不均,也可通过建立菜地排灌系统和蓄水池达到生态雨水的循环利用。”李鹏说,“波浪”大棚实际上是“双降”大棚,不仅可以通过棚之间的高度调节、棚膜复合材料、遮阳网等结构来降低棚内温度,还可以通过快速升降棚顶以避风防台。目前在昌江投资建造的3000亩基地,其中100亩已使用大棚,可解决海南省中南部市县夏秋淡季蔬菜供应问题。
今年以来,海南省农业农村部门通过推进常年蔬菜基地建设项目落地、实施蔬菜新品种引进和栽培技术示范工程等,力争促进海南省常年蔬菜特别是夏秋季叶类蔬菜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高菜篮子产品供应能力。目前,海口、三亚、澄迈、万宁、陵水、五指山、儋州、昌江等市县筹划新建或已新建一批大棚设施基地。同时,海南省尝试布点海口、三亚、昌江、文昌、儋州、屯昌等市县,利用原有冬季瓜菜集中育苗中心,打造成全年瓜菜集中育苗中心。
菜篮子,不仅装着百姓需求,还装着农民增收。“下一步,海南省将建立科学的种植管理和产销对接模式,解决企业种菜成本高,散户买菜难的问题。”李鹏说,通过建立“企业(合作社搭台)服务+农户种植管理”模式,企业或合作社建设设施大棚有偿提供给种植户,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提供移苗、采摘等专业化服务,收购产品和运销,农户则负责积极种植管理,有利于形成种植规模化、品种良种化、育苗工厂化、生产加工标准化、销售品牌化、经营产业化的产业链。
在加大外地菜调运力度,畅通省外蔬菜直供海南市场渠道,力争解决生产淡季、旅游旺季、台风天气等特殊时段蔬菜供给不足问题的同时,海南省还将研究建设适宜设施大棚,提高生产水平;发挥有利自然因素,克服不利自然因素,如利用中部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应用防虫网、昆虫天敌、有益微生物等,发展有机蔬菜;发展市县优势产品,实现“一县一业”或“一村一品”,扶持创建一批辐射带动好、影响力大、竞争力强、具有海南特色的蔬菜品牌,提升蔬菜产业竞争力;抓好常年蔬菜发展的基础工作,包括推进排灌系统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建立生产社会化服务队伍、抓好质量监管等。
(本报石碌9月11日电)
新闻推荐
本报9月10日讯(记者李晶晶)记者今日从省卫健委获悉,省爱卫会9日下发通知,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加强建筑工地、学校及小区等三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