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海南> 今日海南> 正文

海南自贸大讲坛“辉煌七十年,奋进新时代”系列讲座 文化的觉醒、回归与价值重建

国际旅游岛商报 2019-09-24 01:18

海视频看海拔资讯扫扫二维码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徐明锋魏铭纬)9月22日上午,海南自贸大讲坛“辉煌七十年,奋进新时代”系列讲座第七讲(文化篇)在省图书馆开讲,标志着系列讲座活动圆满结束。

本场讲座的主题是“文化的觉醒、回归与价值重建——70年文化变迁的过程、实质和主题”,由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原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熙明主讲。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周熙明从“1949年—1977年: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一元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文化的多元发展”,“最近十年:文化的觉醒、回归与价值重建”三个方面阐释了主题。

1949年—1977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元化

究竟什么是近代中国的文化问题?周熙明分析指出,近代以来我们的文化问题表现为为文化生态地位的突然下降引起的社会机体功能紊乱;灵魂出窍、圣贤失语、事理背离、情理割裂;生存成为优势需求造成对精神需求的遮蔽;心灵空间被挤压;文化被当作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功利的工具奴仆。

“"破旧立新":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全面建立,"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曲折中的前进,是1949年—1977年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一元化建设主要特征。”周熙明说,1949年之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任务是确立党的文化领导权,也就是要在肃清一切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观念的基础上,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建构起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这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破旧”是为“立新”扫清道路,“新”则是在“旧”的废墟上立起来的。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文化的多元发展

周熙明谈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文化的多元发展时说,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我们在经济建设上求“大”求“公”,追求纯粹而不含杂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文化建设上也高度强调社会主义文化的一元性和排他性,追求纯粹而不含杂质的社会主义思想和价值观念。

“改革开放则开启了多元选择的发展方向。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多元选择与结合的结果:以中国国情、中国需要为根本,取一切有利于国家进步强盛的技术、制度、思想为我所用。”周熙明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价值观的变迁与重建。价值观的变迁与重建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则是当前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二是文化的寻根与归宗。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中国国家实力的提升以及学人学术追求的转向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人的文化诉求悄然转向,“国学热”逐渐取代了“文化热”,一种文化寻根与归宗的取向蔚然成风。

最近十年文化的觉醒、回归与价值重建

周熙明认为,最近10年我国文化发展表现出文化的觉醒、回归与价值重建的特征。

一是:“无用之用,谓之大用”:把握文化的本质性力量。第一,要有强烈的文化意识、文化情怀、文化使命感;第二,坚持道器不二、知行合一的原则,防止问器不问道、只说不做的倾向;第三,要在漫长的历史时间中洞察文化的无可取代的作用;第四,要从近代中国文化危机的克服、文明秩序的重建这一总体目标去理解今天的文化建设;第五,要充分认识牢牢掌握文化权力对我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性;第六,要从人类是一种文化存在这一视角去认识文化的重要性;第七,要从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的主体和本体这一高度去理解坚定文化自信这一命题的重要意义。

二是文化自觉:担负起中华文化“香火”传承的责任。我们的文化使命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文化风范,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三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建与坚守:坚定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建立、巩固、完善并生机勃勃的秘密,就在于她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作为基础和土壤。

新闻推荐

民革中央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演讲比赛 海南选手罗大明获一等奖

本报9月22日讯(记者吴雨倩彭桐)海南民革党员罗大明今日凭借《永不熄灭的灯》,铿锵有力、娴熟沉着的演讲,超越实力强劲的北京...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