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瓦房到楼房 从手写记账到“指尖”银行一家三代坚守海南金融一线见证银行业半个世纪的时代变迁
第一代
一个挎包一个算盘走乡间
周琳的爷爷周修贵是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城坦村人,今年88岁,老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周修贵一直在城坦村担任村干部。1971年,工作出色的周修贵到信用社任职,在农信岗位上一干就是近30年,到1999年才退休。
周琳说,对爷爷工作的印象就是经常看到他身背挎包、手拿算盘,带着凭证,走进村组挨家挨户为农民办存款、放贷款。
周琳的父亲,现任澄迈农商银行董事长的周世才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信用社规模很小,办公场所就在村大队一个不到10平米的屋子里,一张木桌、一个算盘、几册账本、一个保险柜、一辆自行车,就是一家“农村信用社”的全部家当。“存款、放贷、收息,金额大多是几十元几百元,虽然艰苦,但父亲总是充满干劲。”周世才还记得,父亲常常包里背着3000元的业务备用金和印章进村。“碰到申请贷款买猪苗、农资的,就从包里拿出印章、申请凭据,现场申请、现场放款。”
在城坦村,周修贵一家人过着平凡又幸福的生活。周琳说他印象中最快乐的时候,莫过于每隔两天一次的赶集日,奶奶会特意买一点肉回来为大家改善伙食。
第二代
坚守三十年的“金融工匠”
1989年,28岁的周世才接过父辈的接力棒,开启了他别样的金融生涯。周世才到信用社工作时,村里简陋的瓦房网点已搬到三门坡镇上。“那时社里有12名员工,下辖三个信用站,主要的交通工具还是单车,后来慢慢才换成了摩托车。”周世才还清楚地记得,1989年整个三门坡信用社的存款才750万元,贷款才300多万元。
周世才历经出纳员、记账员、信贷员、党支部书记等多个岗位的锻炼,扛起了三门坡信用社主任的重担。勤学肯干的他很快掌握了信用社的财务知识和操作规程。“我们这一代经历了从手工记账到电子记账的转变,经历了农信社各项制度从简单到精细的过程,经历了海南金融业跌宕起伏的风云变幻。”周世才感慨道。
周琳回忆,上世纪90年代父亲到镇上工作后,母亲就带领他和哥哥、妹妹跟随父亲到镇上生活、上学,后来父亲调到琼山区,全家人便一起住在父亲单位的宿舍里。
周琳说:“父亲在农信系统耕耘三十载,在海南多个市县留下奋斗的足迹,在我心中,父亲工作很忙,是个了不起的金融工匠、农信工匠,也是我的榜样。”
第三代
领悟到父辈的责任与担当
2008年,周琳带着爷爷、父亲的谆谆教诲加入了农信大家庭。十余年间,周琳从基层网点的柜员、信贷员,做到支行行长,他的身上有着农信人特有的闯劲和干劲。
9月25日,记者在周琳任支行长的海口农商银行府城支行采访时,大家对这位年轻帅气的支行行长称赞不已。
2008年是海南农信改制的第二年。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周琳加强金融知识学习,潜心钻研业务技能。“不同于我爷爷和父亲那个年代,现在很多业务都是自助机具和手机银行办理。”周琳说,加入农信大家庭后,他领悟到了父辈忘我工作的艰辛,以及为人民服务的责任与担当。近年来,海南农信社旧貌换新颜,服务硬件软件都有了质的提升。
1984年出生的周琳已经在海口成家立业,有了可爱的孩子。对于现在的生活,周琳感到很满足。在他心里,家人和和美美就是最大的幸福。“我们一直保持着周末只要有时间就回乡下的习惯。国家日益强大,才有社会的平稳发展,进而影响到个人家庭生活的幸福;金融业的发展,也惠及到我们每一个人。”周琳说。
新闻推荐
海南5位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生日礼物“非遗”颂盛世 匠心报祖国
符秀英献礼作品黎族双面绣《龙凤呈祥》匠人心语:“龙和凤代表吉祥如意。我想用这幅作品祝福祖国明天越来越美好。”黄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