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访海南省四所高校,带您见识高校博物馆里的“宝藏” 藏在大学里的博物馆 你去过几个
见习记者符小霞实习记者吴佳穗文/图
■海南师范大学
10.5米鳀鲸骸骨标本
你见过吗?
记者首先来到海南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馆包括“海兽多样性展厅”、“人·社会·自然展厅”和“海南生物多样性展厅”三大部分。共48个主题单元,图片和标本7000余件。
“我们博物馆由省科技厅指导成立,已有20多年历史,主要是面向社会作一些科普教育。博物馆内存放着一具较大的鳀鲸骸骨标本,10.5米长,是2000年在海师制作完成的。馆内的标本,大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时收集的,一部分是由学校老师自己制作的标本。进馆前,我们会做一个严格的物种鉴定,履行相关程序,严格进行把关,只有鉴别清楚属于哪一类物种,才能准确无误地将其归类并对外展示。”该馆有关负责人说。
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梁伟介绍称,这只鳀鲸2000年11月17日在临高县域的海滩上搁浅,当时鳀鲸的表皮已被严重破坏,只有它的内脏及骨骼被留了下来,后来被师生们制作成了标本并对外展示,它属于藏馆精品。
■琼台师范学院
书院古建筑
就是一座“博物馆”
琼台师范学院老校区位于海口中山路,学校大门右侧标注着“琼台书院示意图”,上面有“书院博物馆”的朝向和线路。记者按图索骥,来到了一座二层楼高的古色古香的建筑前。记者寻遍前后左右,未能发现“书院博物馆”。一位路过的学生热情地向记者介绍,“书院博物馆”其实就是眼前的这栋建筑,师生称之为“校史馆”。
记者走进“书院博物馆”发现,馆内陈列了一些老照片、历史名人简介以及校园模型,其中几座玻璃展柜内,放置了看起来有些年头的书籍。
该馆有关负责人表示,琼台师范学院老校区已有数百年历史,大多数建筑历史悠久,整座书院内的古建筑,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馆”,就是建筑历史的“活化石”。
■海南大学
贡品黎族“龙被”展示海南文化
记者随后前往位于海口市海甸五西路的海南大学。听到记者要找寻校内博物馆,几名热情的学生们纷纷为记者引路。
“海南大学博物馆现在改名为海南大学图书馆海南文化展厅,位于图书馆南馆,占地面积约660平方米,展厅主要为了展示海南的地方文化特色,所以它只是一个地方性的文化展厅。”该馆相关负责人称,“我们展出的物品,一部分是私人捐赠的,另一部分是学校收集的。清代的出水陶瓷、异形钥匙、龙被等物品是由私人捐赠的,因为我们不属于文物级别的收藏、搜集,所以展示物品没有必要送到专业机构进行鉴定。”
该负责人介绍,展厅分为海南早期移民、海南地方文化与文明及海南历史大事记等三大部分。
正在馆内值班的黄同学向记者介绍了一件馆藏“重器”——明代的蛙锣,出土于乐东,“它是海南黎族敲击乐器及法器,由青铜铸造而成,属于重要的家庭财产。”
黄同学还向记者介绍了另一件重器,也是博物馆内较有地方特色的展品——“龙被”。“"龙被"是黎族进贡给皇帝的珍品之一。”在黄同学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了三幅龙被,其底布为黑色,整幅龙被构图饱满,色彩丰富而协调,它的出产地为海南三亚,是近代的作品,据估算已有约百年历史。
“龙被”是黎族织锦工艺过程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术最高超的织锦工艺美术品,其中三联幅居多,是黎族进贡给皇帝的珍品之一,十分珍贵。因产地主要在崖州(今海南),也称为崖州被,民间称为“大被”、“绣被”,素有“广幅布”之称。
■海口经济学院
馆藏多件官窑瓷器、青铜器
记者来到位于桂林洋的海口经济学院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海口经济学院博物馆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历史文化展厅、砗磲展厅和矿晶厅。
一件名曰“仿宋哥釉观音罐”的瓷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经陶瓷鉴定专家邱小君鉴定,该瓷器属于清代盛世时期的作品。另一件藏品是龙泉刻花观音小罐,高18.3厘米,口径6.2厘米,底径7厘米。经陶瓷鉴定专家邱小君鉴定,该罐来源于明代早期。”该博物馆的田老师介绍。
记者在海口经济学院博物馆馆刊上看到,该馆历史文化厅内,藏有多件官窑瓷器和青铜器,涵盖了各个时期民窑代表作品的瓷器,如唐代长沙瓷、越窑青瓷、宋代影青、耀州窑瓷、元代卵白釉、明清青花瓷及清末民初浅绛彩系列瓷器等。
海口经济学院博物馆馆长高永南告诉记者,“校内博物馆的藏品和展品,主要是教师、学生等爱心人士,将自己私藏的物品拿出来进行展览,其中历史文化厅的藏品,大多系我个人收藏所得。”高馆长还表示,因为该博物馆的定位是“探寻海南民俗文化”,馆内的文物多数是属于民俗文化,所以都没有鉴定书。但其中一部分的藏品,严格经过了业内专家的鉴定。
新闻推荐
本报万城10月30日电(记者袁宇刘梦晓通讯员王丽云)为防范台风“麦德姆”带来破坏影响,连日来,海南省有关市县纷纷加强应对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