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海南> 今日海南> 正文

服药也需讲姿势?来涨姿势!如何安全用药?省药监局为您答疑释惑(三)

南国都市报 2019-11-09 08:47

扫码“海南药闻”关注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安全药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用药领域,存在一些常见误区。为增强公众安全用药意识,提高全社会安全用药水平,海南省2019年“安全用药月”活动已于10月中旬正式启动,持续至11月中旬,今年“安全用药月”的主题为“安全用药良法善治”。近日,海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针对您关心的热点问题,给您答疑释惑。

哪些药物不宜嚼碎或掰开?

有些口服剂型,嚼碎或掰开后服用,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还会产生很大的不良反应,甚至造成中毒,例如:

(1)对口腔或胃黏膜有较强刺激的药物。如助消化药胰酶,口服时应整片吞服,不得嚼碎,以免药粉残留在口腔内,导致严重的口腔溃疡;又如,缓泻药比沙可啶,为避免对胃黏膜较强烈的刺激,应整片吞服,且服药前2小时不宜服用抗酸药、乳汁、牛奶或进食。

(2)肠溶制剂。如红霉素肠溶片、阿司匹林肠溶胶囊等,应整个吞服。这些药物的外边均有肠溶衣保护,在胃液中2小时不会发生崩解或溶解,其目的是为了满足药物性质及临床的需要,如: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提高部分药品在小肠中的吸收率和利用度;掩盖药品的不良臭味;避免部分药品在胃酸作用下分解失效。若嚼碎后服用,将会失去上述作用。

(3)缓释、控释制剂。生产这类剂型是为了控制和延缓药物的释放,满足临床的需要,在制剂工艺方面具有特殊的渗透膜、骨架、渗透泵、储库、传递孔道等结构。若嚼碎或掰开后服用,上述的特殊结构被破坏,便无控制或延缓药物释放的作用可言,不仅改变了疗效,还会引起不良反应。

服药也需讲姿势吗?

大部分患者服药时,比较注意药物剂量和服药次数,但很少有人知道服药姿势也会影响药效的发挥。依据药物的性质和剂型的不同宜采取适当的姿势,具体如下。

(1)站立或端坐服药

一般而言,对于大多数剂型的药物,服用时最好采用直立或端坐姿势,尤其是大药片或胶囊剂,而且要喝足量的水(100~200ml)。这样的姿势服药,可使药物顺利通过食管进入胃肠道。卧病在床的患者,如果仰卧吞服片剂或胶囊,仅喝少量的水,一则药物会贴附于食管壁,刺激食管黏膜,引起炎症和溃疡,二则药物可能延迟和减少进入胃肠道,也将会影响疗效。因此,患者最好自己或在他人帮助下,采取坐位服药,并随后稍做轻微活动再卧床休息。还有一些药,如治疗骨质疏松的双膦盐酸类(阿仑膦酸钠等),可引起食管炎、糜烂、溃疡。为将药尽快送至胃部,必须直立姿势服用(在早餐前至少半小时用200ml温开水整片送服)之后仍须保持上身直立半小时以上。

(2)半卧位服药

缓解心绞痛的硝酸甘油舌下含片,若患者站立含服,可能因产生体位性低血压,头部一时缺血而昏倒,因此最好采取半卧位含药。这种姿势能使回心血量减少,利于心绞痛较快缓解,又可避免引起低血压的危险。还有些药物,如哌唑嗪、特拉唑嗪等用于降血压时,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首次给药或加大剂量时,应坐位服药后立即躺卧。服用诱导期短的安眠药(如咪达唑仑、唑吡坦等),应在临睡时坐位服药后躺下,以免发生意外。

用水服药喝多喝少有讲究吗?

在服用药品的过程中,对于哪些药物服用后应多喝水,哪些应该少喝甚至不喝,半数以上的人不能准确答出。一般的口服剂型,例如大部分片剂通常用150~200毫升水送服即可。用水太多会稀释胃液,加速胃排空,反而不利于药物的吸收。但是对于一些特殊药物,为减弱其毒性,避免对器官特别是对肾脏的损伤,或要求服用药物后每日必须饮水2000毫升以上。比如:在服用抗痛风药后,应大量饮水(一日应2000~2500毫升),以降低黄嘌呤结石及肾内尿酸沉积的风险;服用排尿结石的药后,也须大量饮水,保持一日尿量2500~3000毫升,以冲洗尿道,稀释尿液,降低尿液中盐类的浓度和尿盐沉淀的机会。

同时,在服用某些药后,则需要少饮水甚至短时不饮水。比如:氢氧化铝凝胶、硫糖铝、胶体果胶铋这些保护胃黏膜药,在服用前后半小时内,不宜喝水,否则影响药效;复方甘草合剂、止咳糖浆、川贝止咳露这些镇咳药,服药后也不宜马上喝水。

用什么水服药有讲究吗?

口服用药应该用白开水送服,但在日常生活中,为图方便随手用咖啡、果汁、牛奶等饮料送服药物的现象并不少见。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

布洛芬等解热镇痛类感冒药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一般胃病患者使用时,应当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而咖啡中的咖啡因则更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布洛芬对胃黏膜的副作用,这样非常容易诱发胃出血、胃穿孔。

许多研究表明,西柚汁会抑制肝脏中的代谢酶,使药物浓度升高,从而可能产生毒性反应。其他果汁虽然较少有明确的研究表明会影响药物代谢,但由于其多为酸性,可能导致氯霉素等抗生素及磺胺类抗菌药物提前分解;增强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氢氧化铝等碱性药,会因酸碱中和而使药物完全失效;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等磺胺类药物,则可因酸性环境造成溶解度降低,引起尿路结石。

而牛奶中的蛋白质和钙离子,可能与某些药物结合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因此不建议与药物同服,除非一些明确说明可以用牛奶送服的药物,如胃黏膜保护药磷酸铝凝胶等。

用药也能用出病来吗?

用药也能用出病来吗?答案是肯定的,这种由于药物诱发的疾病叫“药源性疾病”。由于在药物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又成为致病因子,引起与治疗作用无关的药物不良反应,可造成某种疾病状态或器官及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器质性损害。如庆大霉素引起的神经性耳聋等。

药源性疾病比药物不良反应要严重,如果发现的早、治疗及时,绝大多数可以减轻症状或者痊愈。但若不能早发现,耽误了治疗和抢救的时机,则可能引起不可逆转损害,甚至终身致残,直至死亡等。

抗菌药就是消炎药吗?

消炎药是指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生成或释放的药物,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使炎症缓解。抗菌药物一般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磺胺类(复方新诺明)、硝基咪唑类(甲硝唑)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或诺氟沙星等)。

当炎症由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被称为感染性炎症。若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就必须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类等。若由病毒引起的炎症如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角膜炎,治疗时必须使用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治疗是无效的。若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就必须使用抗真菌药物。抗菌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等。

因此,无论是从病因、作用机理、临床用途、不良反应等各方面,抗菌药物和消炎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不同剂型的药物该咋用?

各种药物原料,不是粉末状就是液体或半固体,有的带有苦味或异味,有的进入人体后作用时间太短,为了治疗需要、使用方便、便于贮存,把原料药依其性质、用药目的、给药途径,制成各种不同性状的制剂,在药剂学上称为“剂型”。

由于用药目的不同,所用剂型有别,因而用法也不同。若用法得当,则可达到治疗目的;否则,有时会对身体产生危害。各种剂型的药物应严格遵照医嘱或说明书的方法使用。外用药不可内服,软膏剂不可用于眼部。口服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服用时一定要喝足适量的水,否则粘附在食管壁上可引起程度不同的刺激。对于溶液剂、糖浆剂可直接服用,最后用温开水将口中残留药液送下。对于肠溶片、缓释片、控释片,不可将其掰开或嚼碎,应完整吞服,才能使肠溶片在肠内溶解吸收,使缓(控)释制剂缓慢释放药物。对于使用方法较难掌握的剂型,如吸入用的喷雾剂,可请药师指导。

服用中药时间也有讲究吗?

通常,我们将中药的服用分为6个时间段:

(1)饭前服: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对于病位在下的疾病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

(2)饭后服: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对于病位在上的疾病应在饭后服药。如心、肺、胸膈和胃脘以上的病症。

(3)餐间服:即在两餐之间服药,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治疗脾胃病的药宜餐间服。

(4)空腹服:具有滋补作用的汤药,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于充分吸收。

(5)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如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等。

(6)隔夜服:主要是指驱虫药,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将虫杀死排出体外。

新闻推荐

特殊的记者节 海南省50名记者“零距离”体验消防

本报讯昨天是全国第20个记者节。当天上午,省消防救援总队将记者节与“119”消防宣传月主题活动相结合,邀请省内各级主...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