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步 与海垦同行 《海南农垦报》创刊65周年综述
■本报记者倪德馨
一张报纸,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是一段岁月的定格。
诞生于屯垦戍边“大会战”的号角声中,见证了海南农垦取得的辉煌成就,亲历了海垦改革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当时间来到2019年,《海南农垦报》已在海垦这片热土上,深深扎根了65年。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65年,23725个日夜,垦报与海垦风雨兼程、一路相伴,始终伴随着这片土地的每一次呼吸,用文字、图片、视频忠实记录海垦建设、改革、发展的每一次启程,为海垦宣传聚力鼓劲、放声讴歌。
“海南农垦67年的发展成就,每一分每一刻都离不开《海南农垦报》。”海垦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业侨这句生动凝练的表述,对《海南农垦报》作为海垦党委机关报的职责使命给出了定义。
担当使命书写海垦历史
1952年,一把垦荒植胶的锄头,掀开了创建海南农垦的历史篇章。肩负着宣传、指导、推动农垦事业发展的使命,1954年,《海南垦殖报》(《海南农垦报》前身)第一次与读者见面。
此后,这份与海垦发展紧密相连的报纸,随着海垦体制改革,几易报名,但始终初心不忘,并将这份使命细化为了“立足农垦,面向社会,向社会宣传农垦,让农垦了解社会”这一办报宗旨,始终与海垦共成长,与读者共呼吸,与时代共命运。
在建垦初期的火红年代,海垦人每每都能从《海南农垦报》中读到振奋人心的文字,激荡起打破北纬18度禁区大面积植胶的豪情与力量。
在风云激荡的改革年代,《海南农垦报》始终挺立时代潮头,以饱蘸理性与激情之笔,书写百万海垦人的奋发图强、海垦沧桑巨变的华彩篇章。
在海南农垦67年波澜壮阔的进程中,每一个历史时刻、每一次重大事件,《海南农垦报》从未缺席、始终在场。读《海南农垦报》,就是读一部“海垦当代史”。
翻开一张张充满油墨香的《海南农垦报》,一个个新闻现场依然鲜活。你能看到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垦区职工群众“山上种橡胶,山脚种粮油”的十足干劲;能听到1962年末,垦区干胶总产量首次突破4000吨达到4159吨时传来的声声喜讯;也能听到2011年1月7日,海南橡胶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时响亮的鸣锣声;也能感受到2015年12月29日,海垦集团挂牌成立,以完全市场主体的姿态出现在大众视野时的豪迈情怀……
65年来,海南农垦的每一轮改革,每一次发展,每一段岁月,我们都是发声者、记录者、见证者。一代代垦报人弘扬主旋律,坚持记录海垦改革发展开创新局面的恢弘航程,见证海垦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翻开一张张充满油墨香的《海南农垦报》,一个个新闻面孔依然生动。《忠诚的农垦战士》中勤勉忘我的张哲仁,《一个硬汉的最后72小时》中带病坚守的梁统安,《想上北京的海南巾帼割胶班》中在胶园追梦的海南橡胶金江分公司巾帼班姐妹,《氤氲茶香中走出来的“全国工人先锋号”》中爱岗敬业的海垦茶业集团岭头茶叶加工厂高香茶班,还有彭隆荣、母连云、何爱秋、潘金吉、虞海浓……这些海垦各条战线上的典型人物,通过《海南农垦报》传播到千家万户,走进了读者心里,激励一代代海垦人锲而不舍、接续奋斗。
65年来,《海南农垦报》深入挖掘时代典型、先进人物,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心讲述着海垦职工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真实捕捉着海垦人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践行“四力”精神薪火相传
文思荡漾,笔墨留痕。透过一篇篇报道、一张张影像,看到的不仅仅是海垦走过的路、迈过的坎,还有那一代代垦报人深夜伏案写作的身影,深入基层一线采访时沾满泥土的鞋子,为写好稿件反复推敲、字斟句酌时的深思熟虑。
犹记当年,2005年9月,30年一遇的最强台风“达维”横扫整个海南垦区。《海南农垦报》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抗灾自救报道战役,投入记者之多、报道力度之大、报道时间之长、信息量之重,创下了多项超历史的纪录,200余条稿件成为海垦职工群众抗风救灾的“精神大堤”。
抗非防非、2010年特大洪灾、“威马逊”超强台风袭击……哪里情况危急,哪里就有垦报人奋不顾身赶往新闻现场的英姿。年轮更替,风采不变。无论刮风下雨,无论白天黑夜,垦报人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传递最前沿的海垦新闻,发出最洪亮的海垦声音。
在这个“大众麦克风”时代,媒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从哪来?答案不在纸上、不在嘴上、不在墙上,而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在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新闻实践中。
为反映2006年中瑞农场橡胶重割轻管带来的危害,本报记者深入基层,与一线工作、生活的干部群众持续接触,从大局着眼、分析问题,并配以现场照片,刊发了长篇通讯《哭泣的胶园》。同时配发评论员文章《要精心呵护农垦人的生命树》,对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稿件在垦区引起了强烈反响。省农垦总局派出调研组摸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制止了中瑞农场的强割之风,并以中瑞为典型,在全垦区开展一场加强橡胶管理,确保了橡胶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活动。
为讲好“80后”胶工符永辉和赵开莲的故事,2019年7月,本报采编团队到胶工家中蹲点进行采访拍摄,与胶工一起凌晨上树位割胶、收胶、择菜做饭、聊家常等,用精益求精的文字、视频、海报等全媒体产品,反映了胶工一天的生活。许多人看过报道后被感动,留言表示“看哭了”。
……
65年中,一代代垦报人在深入基层中练就强劲脚力,在洞察生活中练就敏锐眼力,在勤学深思中练就过硬脑力,在书写时代中练就不凡笔力。他们以报为家、辛勤耕耘、奋力拼搏;他们脚踩泥土,奔走在胶林、茶园、生产一线,以笔为犁,用字收获。一代代垦报人,荣誉代代珍惜,精神薪火相传。
65年来,垦报人跟随着海南农垦67年的足迹,也在努力奔跑,在做垦区变迁的记录者、改革发展的推动者的同时,收获了成长,获得了进步。一篇篇精品力作被人们传诵,一名又一名编辑记者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新闻奖的光荣榜上。“中国十佳创新企业报”“海南新闻奖”等众多荣誉被一一载入报史。
改革创新从“一报”到“多媒”
当新一轮改革春风在2015年末吹遍海垦大地时,也为海南农垦报社注入了改革创新的不竭动力。
2016年11月,根据海南省委省政府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精神,海南农垦报社正式移交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整合成立海南日报社农垦分社,“两社”试行一体化运行。
2017年1月,新年的钟声敲响后,海南农垦报全面改版,海南日报出版新海垦周刊。
2017年8月,海南日报报业集团与海垦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出版《海南农垦报》。
2018年11月,海南农垦报社转企改制为海南农垦报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变”的不仅仅于此。随着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社会管理职能属地化改革的深入推进,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变革和融媒时代的快速降临,如何担负起新形势下的思想宣传工作,为海垦的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撑,营造良好的改革发展环境,摆在了垦报人的面前。
“不变”的是垦报人对职责使命的坚守。《海南农垦报》作为海南省农垦总局、海垦集团党委机关报的定位不变,发行的渠道不变,但担负的责任和使命却更加光荣而艰巨。
为此,海南农垦报社在办好传统纸媒的同时,加快媒体融合进程。上线微信公众号,进驻微博、搜狐、今日头条、网易、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形成了以纸媒为基础、移动端为引领的全媒体传播格局。
时间在变,形式在变,但《海南农垦报》宣传海垦党委主张、反映职工群众心声、引导主流舆论的使命依然未变。在新的时代、新的征程中,守正创新,顺势而为。
新媒体技术赋予我们更多能力,打破了周二报的时间限制,让新闻与读者天天见;不仅开设了“现场云”直播,还在微信公众号开设了《垦视频》,以新闻短视频的形式,让读者直抵新闻现场;制作的《向党说句心里话》《母瑞山不灭的火种》等系列新闻视频,得到读者的好评。《胶工十二时辰》视频更是成为“爆款”,上线3天全网点击量就突破45万。我们开展的网上评选《海南橡胶十大改革成就》《最美海胶人》活动,网民参与人数更是达到460万人次。
65年再出发,《海南农垦报》将更好地履行海南省农垦总局、海垦集团党委机关报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加快海垦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谱写事业发展新篇章。
65年再出发,《海南农垦报》将以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强大的媒体资源为依托,传承红色基因,深耕海垦沃土,持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以更多的精品力作,传播好海垦声音,讲述好海垦故事,服务好海垦职工,展示好海垦形象!
(本报海口11月14日讯)
新闻推荐
一些业主对家庭装修一窍不通,又担心自己在装修过程中被“套路”。以下家庭装修知识,可以为您提供装修参考。如何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