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海南> 今日海南> 正文

明清“小冰期” 海南下过雪槟榔树下麦浪翻

海南日报 2019-11-18 07:12

11月14日,无人机拍摄的陕西西安神禾原冬小麦。新华社发很难想象海南岛北部也曾有过麦浪滚滚的景象。图为初夏时陕西宝鸡市郊的麦田。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摄文\本刊特约撰稿何以端

编者按

有谁曾想见,在海南岛,尤其是琼北地区,曾经种植过小麦等耐寒、耐旱的谷物?如果不是地方志书和先贤诗文还在说话,今人恐怕难以想象明清时期琼州麦浪滚滚的景象。为什么当年能种麦,而现在却不行了?

原来,使农作物发生变迁的,不光有地理因素,还由于气候变化。

大片田野,金色麦浪在微风下翻滚,麦穗互相抚触,在哗啦啦轻声歌唱。农夫挥汗如雨忙割麦,掩不住丰收喜悦。田边几株高大椰子树,树荫下三三两两的农妇携着午饭走来。不远处就是村子,被郁郁葱葱的槟榔林掩盖,村头两株木棉树鹤立鸡群,火焰般的大花早已开罢,满树是半尺长的饱满棉骨朵,不久就要绽放出白絮了。

端午节后的海南,一片早造丰收景象。

且慢!“麦浪滚滚”,不是稻浪滚滚,这真是海南吗?

定安举人王仕衡

成功试种

琼北很多县,在明清几百年的漫长“小冰期”都普遍种有麦子,农民因此大受其利。不过,这种麦浪与槟榔“同框”的神奇场景,没有一张照片能留存下来,因为清末后东亚气候开始变暖,海南不能再正常生产麦子了,时至今日,“麦浪与槟榔”共存在人们心目中已经风马牛不相及了。

明代可不一样,这得从定安县一位举人出身的乡贤王仕衡说起。他在北方为官二十余年,其中十年在山东青州,官至正五品的“王府长史司右长史”,级别相当于琼州府同知。自幼家贫,不但奋发读书,而且始终留心考察农业。正德前期他丁忧回乡守孝,写了一篇《劝喻乡里种麦文》,大力劝定安乡亲种麦,还劝大家向中原先进农耕区学习,勤耕耘、多积粪、夺高产,过好日子。

王仕衡的劝种麦文约3000字,载于正德《琼台志》。除了麦,对农事还多所论述,而且都内行,堪称海南现存方志中最详尽的“农政书”。

王仕衡指出,看到老家只有稻子一种谷物可种,“正统间才添一鸭脚粟”,品种单一,受自然条件制约民生艰难,心里很不安。他说,旁边澄迈县早都种麦了,定安当然也可以种啊。种小麦有多好?“每年春夏之间,旧谷既没,新谷未种,天特生麦以济缺乏,使我人民吃此麦饭,种此禾稻,循环接续,常得饱足。”

王仕衡说,自己家前年秋天就开了块田,种下一升麦种,“及熟之日,形色全与青州好麦一般”,非常可喜。种麦容易而省力,干手净脚,“种于干地,手中不沾泥水,锄块而作孔亦可种,犁地而撒种亦可种,是麦之事甚易也”。

二月种、五月收,

“以霜冷占麦”

其实对海南而言,更重要的是由于冬春两季雨水不足,灌溉有限的稻田,早造是无法投产的,而抗旱力强,二月种、五月收的春小麦却正合适。良田由此实现麦稻连作,大大提高了复种指数;而且条件一般的缓坡地,也能种植。

定安地处内陆,信息较为闭塞,开展种麦比较迟。《琼台志》载,此前沿海地域已有“麦,产琼山、澄迈、陵水”,而且早就形成农谚“以霜冷占麦”,哪年霜越重、越冷,下一年麦子就越丰收。同时,南温带适宜的谷类如荞麦、狗尾粟(黍和稷,俗称都是狗尾粟)、鸭脚粟等,明代海南都有栽培。

历史上“救人无数”的重要薯类作物甘薯和马铃薯,分别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才传入我国。在此之前,抗逆能力强的旱地谷类作物——大麦、小麦进入海南,无疑对民生起了重要的补救作用。

海南到底什么时候开始种麦?史料不全,不过几乎可以肯定不会早于南宋。因为这与东亚的千年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南宋之前,我国总体属于温暖时期,平均气温高于现代1℃;而南宋之后开始转入寒冷期,平均温度低于现代1℃。当前这次愈演愈烈的温暖期,只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的。学界这个判断,有大量包括古树年轮在内的实证根据,没有争议。

春秋时“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柑橘,到温暖期的唐代却可以在长安结果。至于岭南,唐代《岭表录异》载“广州地热,种麦则苗而不实”,麦苗长势很欢,但只能当草料喂牛羊,更别说海南了。

元明清都在寒冷期。正德元年(1506年)万州下了海南有记载的第一场雨雪,时人咏诗道“霎时白遍东山路”“槟榔落尽山头枝”;100年后的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琼北“冬大寒异,百物凋落,六畜冻死”。有人分析,海南此次寒周期的盛期为清前期的1662—1768年。

清末“唯有小麦一种”

查地方志,琼北各县直到晚清都有麦子栽培,或许重要性已下降。记载略有差异,应该是各自的采访实录——

道光《琼州府志》:“麦之类三,曰大麦、小麦、荞麦。”

康熙《定安县志》:“有黍、有稷、有麦。黍有二种:曰金黍、牛黍。稷有二种:曰狗尾粟,粒如黍而小,粘者佳,曰鸭脚粟。麦有二种:曰大麦、小麦,惟琼山、定安、澄迈有之。”

光绪《定安县志》:“麦亦有二,曰大麦、小麦,二月种,五月收。”

康熙四十九年本《澄迈县志》:“麦二种:曰大麦、小麦。”

康熙《文昌县志》,物产词条也列有麦。

康熙《儋州志》:“麦,有粳、糯、珍珠(这里疑误录了狗尾粟的品种——作者注)、荞麦数种。”

咸丰、民国两版《琼山县志》:“麦之类,唯有小麦一种。”

至于纬度较南的万州、陵水,清代已不见麦子的记载。

当代我国麦产区南缘,大致在北纬24度一线,即湖南、江西南部。贵州地势高,所以纬度可以更南一些。半个世纪前,广东韶关有人种小麦正常收获,现在不知还有种不。海南全岛几乎都在北纬20度以南,岛民“生不识麦,死不见霜”似乎是天公地道的了,哪会想到老祖宗曾经“以霜冷占麦”?

谈到麦浪与槟榔“同框”,想到旧日广府家喻户晓的童谣:“月光光,照地塘,年卅晚,摘槟榔……”广州怎能种槟榔,莫非童谣是唐宋传下来的?

这个念头未必荒唐。唐代既然广州热到小麦不能结实,明清琼北与陵水小麦却能丰收。那么请问,明代海南是不是还有槟榔?回答当然是“有”;那么比明清海南还热的唐宋广州,是不是也可以有?

当然,这只是个看去合乎逻辑的假说,要确认,还得找到证据。不过无论如何,麦浪与槟榔“同框”的史实说明:只要稍加“穿越”,原来物候可以如此神奇!

气候变迁导致农作物变化,在海南古籍里得到了确切的落脚点。

新闻推荐

大胆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实施“陆海空”领域重大科技项目海南科技创新后劲足

■本报记者王玉洁利用5年时间建成国内独特的深海技术战略力量和研发基地,占据国际深海科技制高点……近日,海南省深海...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