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父亲
□蒙胜国
“少壮不努力,等到人老了才知读书是黄金。”这是父亲常挂嘴边的话语。其实父亲也用他的行为举止影响着我们。
父亲1933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幼年读过私塾,因家贫而辍学,随祖父母一起种地。
父亲1955年入伍,当过三年兵。父亲直到年老还有着军人气质,腰杆保持挺直,做事率直严谨。1958年海南岛急需大量的人员搞建设,部队整编制转入地方,父亲退役转入海南农垦。父亲在琼岛南端的一个国营农场,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他的生命停留在2016年夏初,也没有离开过农垦。
早期参加农垦建设的人员,识字的不多。与我父亲一个单位的同事,有农村来的,有退伍的,不少人是大字不识“一箩筐”。他们央求父亲写家信,或写困难补助申请之类的文书。凭着年少时读过私塾,在部队参加扫盲得来的那一点薄底子,父亲竟也能对付着写一写,算一算,很多老工人对他这个“识字人”很佩服。
父亲很热心,对别人有求必应。有一天夜里我从睡梦中醒来,见到父亲还点着一盏煤油灯,笔直地坐在床沿,在一张桌子上替别人写家信。床边上坐着一位老工人,向父亲口述家信内容,还目不转睛地望着父亲执笔的手。当一行行的文字呈现于纸面上,老工人的脸上随即露出满意的笑容。每当这样的夜晚,母亲都会陪着父亲。她偶尔也插上话,那是要给信里添上的话,父亲觉得有理,扭转过脸来,征得对方的同意,这话就被记入家信里了。父亲的毛笔字好看,他也教我们写毛笔字。三弟后来攻书法,写出的字也似父亲的字,有范儿。
父亲经常在我们耳边说很多文言文,那是读私塾给他留下的一点古文底子。“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他可以随口背诵这样的文言文,还对我们讲了这个故事。记得我们上小学时,不知道父亲从哪里得来的《铁道游击队》《山乡巨变》《我要读书》等连环画,这些连环画成为我们兄弟四个百读不厌的读物。为了读到更多的连环画,我们还与小伙伴交换连环画看,但不能借回家,又是夜晚,我们四兄弟只能坐在人家家门口借着电灯的亮光看连环画。此情此景,使我更深地理解到了父亲讲的“穿壁引光”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我和两个弟弟通过看连环画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临摹连环画。
后来,三弟和四弟先后从美术专本科学校毕业,有了稳定的工作。三弟因擅长书画,被广东某地的文化站接收为干部,现在已经是区文联的一名干部。他致力于当地的社会变迁和民风民俗研究,出了两本书。一本是《良溪掌故》,一本是《习风棠下》。两本书被当地文化部门列为精品书目。
我自青年时代就一直爱好写作,常被人讥讽嘲笑。父亲给我打比喻,说,你劳动辛苦,有人取笑你,但结果呢?终有一天,你通过劳动得到了果实,他们没有辛勤劳动得不到果实,他们就会笑不起来了。因有写作特长,后来我从一名小学教师,被调至农场的宣传部门负责宣传工作,我才体会到父亲曾经说过的这些话。
那年,二弟开了一片荒地,种上了芒果,干了没多久就要转让果园。父亲知道后说,农垦初创期,环境的艰苦,我都没有临阵当逃兵。你要担当起来,不要一下子就败下阵来,让人家笑话。父亲不仅鼓励二弟,还亲自跟着二弟到果园一起干。那时父亲已经是六旬的老人了。在父亲的激励下,二弟坚定信心,用心经营芒果园。现在这块芒果园每年都带来一笔可观的收益,成为二弟家的主要收入来源。
我十二岁时,全家还住12平米的瓦房。房间里除了公家发的床板,靠四张长凳,搭起的两铺床外,只有一张窄小的桌子,没有其它的家具。那时,来农场的知青,有些懂木工活,他们打的海南柜、上海柜、三门柜等这些样式好看的家具,备受农场人欢迎。为了我们家日子过得更充实,父亲在周日别人休息的时间上山砍木头。一次,父亲从山上扛一根大木头回来,木头很沉,他从山上下来,一路靠换肩,中途不停歇到家,走了8公里山路,而且这还不算,他还途中返回去帮助落在后头的同伴扛木头。回到家,浑身汗湿淋淋。稍作片刻休息,又拎起斧头劈柴火,紧接着晚上组织开班务会。父亲那时真的是有使不完的劲。从父亲身上,我看到了那一代农垦人,都是一个顶一个的好汉。
父亲扛回家的木头,后来都做成了家具。两件衣柜、一只木箱子和一张写字台。父亲经常摸摸看看,甚为得意。曾经的家徒四壁,有了这些摆设,家就不一样了。四十多年过去了,至今这些家具还在母亲的房间里摆放着。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父母最早做起了贩鱼生意,我们家经济好转,把房子建在农场附近的村子旁边,父亲与村子里的老老少少相处得很好,村子里的人一提到父亲就说:阿蒙是个好人!
今年清明节,我们四兄弟聚拢一起,忆起父亲生前的过往,感慨最多的是我们兄弟有这样的作为,应得益于对我们言传身教的父亲和好的家风。
感谢您,父亲。
新闻推荐
本报11月23日讯(记者龙易强)为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加快推进椰子产业发展,近日,海南省决定建立海南省推进椰子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