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候鸟”群体传递更多“海南温度”
■本报观察员韩慧
海南四季如春、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每年有近百万名“候鸟”从全国各地前来“猫冬”。对于“候鸟”群体,政府工作报告热情提出,“关注来海南过冬的"候鸟"群体,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海南的"温度"。”“温度”,体现出对“候鸟”群体的温情与真诚。
“候鸟”群体数量庞大,有的“候鸟”已经连续多年来海南过冬,早已融入海南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并影响着、推动着海南的发展。用心倾听“候鸟”群体诉求,及时为“候鸟”群体排忧解难,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也是政府为民服务的题中之意。
进一步讲,很多“候鸟”把海南当成第二故乡,积极参与海南建设,建言献策、发光发热。有的担任环保、交通志愿者,有的再次拿起教鞭、听诊器,有的重返工作岗位,有的开办工作室……他们展现出主动担当的主人翁意识、积极作为的奉献精神,成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力量,需要用心用情来呵护。
关注“候鸟”群体,传递“海南温度”,首先要在全社会营造热情友好的氛围,涵养海纳百川的包容气质。纵观世界各地,一个地方如果具有包容气质,必将是“近者悦、远者来”。而任何“屏蔽”外界来谋求发展的做法,都是不现实的。“候鸟”群体来自异乡,来海南生活,不但能促进海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可以带来多元的思想文化,不断丰富海南文化,并促进海南文化绽放出新活力。
关注“候鸟”群体,传递“海南温度”,需要制度层面的支撑,为“候鸟”群体融入海南提供细致入微的关怀。任何人到异地生活,往往会面临着住宿、出行、餐饮、消费等现实问题。从制度层面让“候鸟”群体感受到“海南温度”,需要精准对接“候鸟”群体需求,勇于创新机制体制,大处谋篇布局,小处落实落细,充分体现人文关怀,释放政策红利,为“候鸟”群体融入海南生活解除后顾之忧。
关注“候鸟”群体,传递“海南温度”,需要为“候鸟”群体提供广阔舞台,提供丰富生活、提升价值的机会。人的生活,不仅有物质层面的追求,更有精神层面的追求,能够给予人归属感的,主要是精神层面的满足感。为“候鸟”群体提供广阔舞台,要创造人尽其才的机会,使“候鸟”群体的生活更丰富、充实。特别是“候鸟”群体中,有不少人是专家学者、一线模范等,他们在专业领域有着深厚造诣,内心渴盼发光发热。因此,为“候鸟”群体量身打造平台、贴心引导服务,可以充分挖掘这一人才宝库的潜力,为自贸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构大厦者必资于众工,治天下者必赖于群才。加快推进自贸港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能动性,激励人人争做主人翁。“候鸟”群体是海南的一部分,不仅是自贸港建设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推动者。传递“海南温度”,用心用情善待“候鸟”群体,就是为自贸港建设凝聚力量,引导大家积极融入自贸港建设如火如荼的实践中来,实现人生价值的又一次升华。
新闻推荐
本报讯昨日,记者从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获悉,2019年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省科技厅厅长谢京介绍,在经济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