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海南> 今日海南> 正文

龙被精髓何在

海南日报 2020-05-11 07:03

文\海南日报记者曾毓慧

龙被出现的最早年代,一时似乎难于精确考证,但自明清以来,龙被悄然“飞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随着清朝的结束,龙被的贡品身份慢慢淡化。

“龙被复制项目评审会”专家评委通过对比观摩发现,白沙这一刚刚织绣而成的龙被显得更为具象,尤其是龙的眼睛、龙须、龙鳞似乎显得更传神。“元代、明代的龙被图案没那么传神,清代末期以及民国时期的作品,龙被的图案更加丰富,造型更显得具象。”符少玲认为,从目前搜集得来的黎族龙被来看,无论是色彩还是图案,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大多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目前,部分产自于清代的龙被还绣入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纹样。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韦慎介绍,龙被的图案色彩应与所处的年代有关,如早期的龙被多用黄色丝线来绣,清末至民国时期,红色丝线织绣开始增多。在黎族地区,有声望的长者,或是家世显赫的老人过世后也用墨蓝色(或蓝黑色)的龙被盖棺;而红色的龙被多用于“红事”,如大户人家的婚礼拜堂、子女祝寿、盖房升梁等。时过境迁,随着社会发展,黎族有些传统习俗淡化,龙被的使用场景渐渐变少,再加上龙被制作技艺复杂,且耗时长,自民国末期以后,随着掌握古老织锦工艺的民间艺人相继去世,制作龙被的技艺慢慢地就这么失传了。

韦慎认为,同样是黎族龙被,但不同时期的作品图案以及构图都有一定区别,这也反映了当时流行的审美观念与社会人文背景,现代人要想复原黎族龙被,就要先读懂黎族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要了解黎族群众自古以来的精神信仰,才能更好地学会与传承这门失传多年的黎锦技艺。

“区别于黎锦服饰用品,龙被在黎族地区代表的是一种虔诚的精神信仰。”白沙文化馆馆长符少玲介绍,龙被的织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摘棉、脱棉籽、纺纱、染纱到织绣除龙被,诸多细节在黎族民间都很有讲究。

资料显示,一般来说,未成年人不能参加龙被的织制,必须要技术高超且身体健康的织绣者,才能担任织绣龙被的工作;从开始到完成织绣这段时间里,不管是半年还是更久的时间,织绣者每天都不能间断,无论工作多忙多累都要坚持,即便是确实忙不过来,也要把织布“动一动”,或“绣一绣”;织造龙被可以用踞腰织机,织出来的花纹图案比较传统、色彩单一,也可用脚踏织机织好底布,再绣上图案。

龙被因黎族支系和居住地区相异,各具特色,其款式多样,一般由单联、双联、三联、四联、五联和七联组成,最常见的是三联龙被,长度一般在1.7—3米,最长可达3.8米,宽一般在1.1—1.4米。五联幅和七联幅分别由五至七幅彩锦连缀而成通长2至—3米,宽1.5米左右。

新闻推荐

海南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6月6日进行

海南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6月6日进行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王茹)近日,海南省考试局发布《关于2020年海南省普...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