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海南> 今日海南> 正文

雨林深处 寻踪秘境

海南日报 2020-06-15 09:08

5月30日,摄制组和协助拍摄的护林员从鹦哥岭自然保护区莫南沟返回途中合影。徐威在拍摄中。摄制团队背负器材和装备涉水进山。李小岗在溪边拍摄蝴蝶。护林员符惠全在水下拍摄。摄制团队拍摄的水虿羽化。摄制团队拍摄的周氏睑虎。扫二维码,看《这里是海南——秘境寻踪》合集。文\海南日报记者习霁鸿

海南的雨林深处藏着什么秘密?银河、溪流、蛙鸣、飞鸟……5月在新海南客户端开播的微纪录片《秘境寻踪》第一季中,摄制团队拨开雨林的云雾,用画面展示出一个神秘而广博的海南。

作为海南首个反映海南生态、人文地理的微纪录片栏目,《秘境寻踪》的背后又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挑战

条件艰苦,以不干涉的方式记录自然

摄影师、摄像师、剪辑师,《秘境寻踪》的摄制团队里没有新人,每个成员都具备相关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然而,深入秘境,以不干涉的方式记录自然,于他们而言,仍然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团队核心人物李小岗本是一名摄影记者,平时工作,所有摄影器材往车里一扔,潇潇洒洒出发,但拍摄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称鹦哥岭)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山里没路,连人上去都得手脚并用。”不管设备轻重,都只能靠人力手提肩扛,为了省力,设备必须小型化。

进一趟山得两三天。纵使轻装上阵,器材、设备、锅碗瓢盆等必需品至少得备齐,因此每个人进山时的负重都有二三十斤。“第一次拍摄时,我担心内存卡内存不足,还专门背了一台电脑上去。”摄像兼编导刘孙谋笑道:“太重了。”

负重爬山,体力消耗大,除了米、面等主食之外,团队每次进山都会背上一些肉,装进塑料袋里,浸在泉水中保鲜,“山里水凉,保鲜一两天没问题。”李小岗介绍,如果待的时间再长些,那就在第一顿开伙时把肉全烹了,“加工过的熟肉能在泉水里再保鲜几天。”山泉充当冰箱,筷子也从山上就地取材:白藤折断,削刺,双手一捋,就是一双结实的筷子。

在山里,吃喝都只能将就。一口约半米深的锅,就是一行十多人的烹饪工具。早晨几把面,中午一锅米,就着带来的白菜和酸笋,就是一顿美味的“野餐”。

生活能将就,拍摄品质却不能将就。为了效果,摄制团队还自己动手改装器材。例如考虑到要微距拍摄,团队自己在一个长焦镜头上加装了近摄接圈,“人离目标远远的,就能把一只蚂蚁拍得很大、很清晰。”

纪录片有别于电影,不能人为干涉,想要拍到理想的画面,就必须按照动物们的规律行事。每次出发前,团队都必须向护林员们打听情况,做大量的案头工作,哪个季节哪些动物活动比较频繁、某种动物的某个周期在哪个季节,都是需要提前掌握的。然而,大自然的魅力之一也许就在于其神秘莫测。即使是团队中曾在鹦哥岭工作数年的米红旭,也无法向队员们拍胸脯保证每一趟进山能收获些什么:“能不能拍到、能拍到目标的什么行为,都是概率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团队只能根据前期功课,列出一个大的拍摄范围,“但最终能拍到的也许只有五分之一。”摄像兼编导、后期制作徐威笑道,而这也决定了《秘境寻踪》从来没有提前备好的脚本,“只能根据拍摄情况现场确定脚本,取拍摄素材中相对完整的主体作为主角,其他部分则作为素材留存。”

惊喜

大自然赠礼,拍到罕见的动物画面

正如《秘境寻踪》第五集《深夜莫南沟》里所说:“夜探的神秘之处是遇到惊喜。”岂止是夜间,每个时刻的鹦哥岭都给他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深夜莫南沟》那一集里,一只通体翠绿的大树蛙抓住了许多观众的注意力。而这只树蛙,其实本并不在团队的设想之内。“这只树蛙足有成人巴掌大小,在整个鹦哥岭都极其罕见,而我们竟然有幸看到了它。”李小岗回忆:“在拍摄的过程中,甚至还来了一只蟹蛛在它背上爬,这是生物界的伴生现象,这样的画面实在是可遇不可求。”

“常常是计划之内的没拍到,计划之外的拍到了。”米红旭告诉记者,在一次行进途中,摄制团队无意间在叶公式喜欢的一类植物上发现了它的身影,“叶公式十分少见,甚至在整个海南都缺乏相关影像资料,我们原本都没敢抱希望,能够碰到它,着实是一份自然赠予的大礼。”

惊喜并不常有,摄制团队在山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等待中度过,在这样的等待中,为了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动物的影响,他们必须小心翼翼,交流时也尽量打手语或耳语。有一次拍鸟时,摄制团队静静地等了整整一个上午,然而,受限于距离和位置,却依然没能拍到理想的画面。

非单一的拍摄主体和长时间的等待,意味着摄制团队会拍摄大量的素材。《秘境寻踪》每集成片不足5分钟,其平均拍摄周期却需要一两天时间,“每集的素材量约有300G大小,光看完就要花上一天多时间。”李小岗说道。

4月22日凌晨三点半,李小岗发了一条朋友圈:“蜕变了。踏实睡一觉,把一周的夜给补回来。”那一次,为了记录水虿羽化,摄制团队提前查了资料,得知羽化通常发生在凌晨,但具体时间却没有确切的说法。别无他法,团队只能等。“每天凌晨都得去观察,不知道它哪一天羽化,也不知道几点钟。”李小岗说,那阵子,大家每天等到凌晨三四点,再倒头睡到早晨七点,用冷泉水醒一把脸,继续打起精神,拍摄白天的素材。

尽管许多时候都要碰运气,大家却乐在其中。刘孙谋告诉记者,拍摄大自然让他觉得“心里能安静下来。有时候在山上碰到一种动物,不知道它是什么,山里也没有信号,得先拍下来,下山再查。这样一来,我每天都在学习、成长。”

坚持

关注生态,让更多人了解海南的生物家底

深山老林里,摄制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受过伤。

“蛇、蚂蟥、蜱虫……每次拍摄都会碰到,即使备着专业防蚊虫的药,依然防不胜防。”李小岗说,“多的时候一条腿上就趴着七八条蚂蟥。”

拍摄粉链蛇时,担任摄像的徐威与蛇的距离不足1米。他不想往后缩,想要画面足够清晰,摄像机就必须离得足够近。徐威扛着摄像机,专注于拍摄,拥有丰富经验的护林员则个个手持木棍,以防意外。每个人都神经紧绷,严阵以待。

然而,危险之余,大自然也留下了勃勃生机。有一次,刘孙谋的腿上受了伤,不巧那一趟尽是水路,他只能用塑料袋把腿部包起来应急。就在他包扎时,不知从哪儿飞来了一大群漂亮的蝴蝶,这些轻盈的精灵们扑扇着各色的翅膀,围着他打转。“因为当时我身上出了很多汗,蝴蝶想要吸取我身上的盐分,来补充矿物质。”刘孙谋向记者解释。

记录不易。为了一帧画面,摄制团队也许要负重几十斤,溯溪数小时;为了一个不知是否会出现的物种,他们可能要卷起裤腿淌河而过。有时走几个小时都看不到天空,抬眼净是遮天蔽日的大树。李小岗甚至碰到过心脏报警的情况。纵是如此,回忆起这段经历,让他们印象最深刻的却总是美好的部分,视频上线的兴奋与激动宛如昨日。“所有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看到成果的那一瞬间,你就会知道,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摄制团队希望能够借由短视频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海南的生物家底,关注海南的生态环境。

“拍摄这样的题材,必然会碰到很多挑战、出现很多难题,但这也是提升的必经之路。应对方法梳理出来,就成了我们的宝贵经验。”徐威说道。

未来,这个摄制团队还想深入湿地、潜到海底,“拍遍海南所有的物种,继续探寻海南鲜为人知的秘密。”对于未来,摄制团队充满了憧憬。

小名片

《这里是海南》栏目的《秘境寻踪》第一季,以海南自然环境展示为基底,展现海南的物种多样性生态资源以及科研保护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果。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带受众探秘雨林中的精灵,寻找更多海岛生机。

(本版照片均由《秘境寻踪》摄制团队提供)

新闻推荐

海南逸盛石化第8套PET生产装置投产

本报洋浦6月14日电(记者张文君特约记者郝少波)海南日报记者近日从海南逸盛石化有限公司获悉,海南逸盛石化第8套PET生产装置...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