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海南> 今日海南> 正文

文保修复工作者包春磊:以文物之美添彩自贸港文化建设

海南日报 2020-06-19 07:10

■本报记者尤梦瑜

在海南省博物馆一层展厅内的文物修复实验室,长17米、宽约7米的水池里一片“赤红”,打捞上来的“华光礁I号”船木正在此进行脱硫处理。按计划,“华光礁I号”出水船木需经过三阶段保护——第一阶段进行脱盐脱硫;第二阶段将高分子材料填充进船板的空隙内进行支撑,再进行干燥和定型,第三阶段则是沉船的复原。眼下,这些船木已进入脱硫步骤的尾声。

近日,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部副主任包春磊博士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本计划在今年举办的“华光礁I号”出水文物第二期阶段研讨会,因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不得不推迟,但文物保护工作不能停。这两天,省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们正在对“华光礁I号”出水的部分陶瓷器进行保护修复处理。

“华光礁I号”出水文物是海南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对海南历史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更体现了海南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到要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深度融合等诸多具体举措。我相信,这都将为海南文博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而文博事业的进步也会为海南旅游业注入更多文化动能。”包春磊说。

工科博士“误打误撞”做文保

2002年,包春磊从河南来到当时的“两院”——华南热作学院、华南热带农科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又前往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深造。割舍不下对海南的依恋,2009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的包春磊决定返回海南。恰好省博物馆因“华光礁I号”出水文物急需专业人才,包春磊这个“工科男”便“误打误撞”进入了文化单位。

当时,刚成立不久的省博物馆在文物修复方面力量薄弱,基础研究条件匮乏。然而,当时,包春磊的同学们都进入了高校或科研院所。这些单位科研条件成熟,待遇优厚,对比之下,包春磊有些失落。

“当时感觉前途渺茫,但当"逃兵"也不是我的性格。后来我想,海南文物保护既然在当时尚属空白,那说明将来需要做的东西很多。”包春磊说。作为当时团队里年纪最大的成员,也是技术负责人,包春磊带领其他同事,着手建设省博的文保队伍。

这些年来,包春磊全身心投入“华光礁I号”出水文物和馆藏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华光礁I号”出水陶瓷器文物近万件,包春磊和同事们一丝不苟地对其分类、登记造册及拍照。据悉,截至目前,已完成了9525件瓷器的档案整理、脱盐和部分表面凝结物的清洗去除工作;修复残缺陶瓷器碗、执壶、粉盒、瓶共计1486件。

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2年包春磊申请到了省博物馆第一个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此后又连续主持了三个省级课题。2013年,他和同事们筹建了海南第一个出水文物保护实验室,申请到了海南第一个文物保护与修复资质。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实验室拥有便携式X荧光光谱仪等文物保护修复仪器设备,是海南省第一家设备齐全、人员齐备的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除了服务馆内文物,也为省内各市县博物馆文物保护提供有力帮助。

出水文物是海南文物的一大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凭借主持的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沙珊瑚岛一号沉船出水石雕文物的保护研究》的科研成果,2019年,包春磊成功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这也是海南省文博领域首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包春磊直言,海南文保事业的稳步发展为自己带来更多机遇,2019年7月,他荣获第一批“南海系列”育才计划“南海名家”青年项目称号。

投身海南文博事业十余年,包春磊对这份事业有了思考和憧憬。考虑到海南的文物总量不高,现阶段文保从业人员有限,他期待在政府的支持下,将各方力量整合起来,通过类似“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机构服务全省文保修复需求,为自贸港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本报海口6月18日讯)

新闻推荐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的“生意经”签约专家圆桌会议举行 深挖“政策富矿”分享发展机遇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徐明锋摄影报道)6月18日上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中的“...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