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类学专家邢福武:给海南植物“上户口”
遮天蔽日的桫椤成片生长,盘根错节的红树郁郁葱葱,纤弱婀娜的水草迎风摇曳……从腹地雨林到海岸滩涂,海南凭借独特的岛屿气候环境孕育出丰富的植物资源,数百年来吸引一批又一批国内外学者前来探索求知。
而提及海南植物调查采集与研究史,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首席研究员、植物分类学专家邢福武是一个怎么也绕不开的名字。
爬上一棵树对着叶片认真甄别,或是趴在地上熟练地挖出一株草,抖落根部附着的泥土后将它压进标本夹,在近40年的漫长岁月里,他的足迹几乎踏遍海南的平原、山地、雨林与湿地,用近乎“痴狂”的执着与热情揭开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的“身世之谜”,一点点摸清这片辽阔土地上的植物资源“家底”。
为海南植物“寻根”
邢福武的名字最近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源自邢氏水蕨的发布。这一中国水蕨属横走茎新物种并非由邢福武发现,却随了他的姓,让不少“植物盲”不禁好奇,能获此殊荣的人究竟是谁?
先别着急打开搜索引擎,到图书馆随意找几本海南及南海诸岛的植物学专著来看,会发现“邢福武”这个名字的出现频次实在高得惊人。
《海南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中国热带雨林地区植物图鉴——海南植物》《海南民族植物学研究》……翻开一本本厚重的“大部头”,上千种植物的种类、形态与生境清晰罗列,不仅成为人们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书,更记录下邢福武团队过去几十年来的科考轨迹。
“海南文昌文教河畔,儿时的村前屋后大多生长着茂密的"风水林",那里有高大的海棠果、乌墨、凤凰木……林子上长出的野果,都是我充饥的好东西。但有些从未见过就不敢吃,担心中毒。当时就想,如果有人懂它们的营养价值或有毒成分,编成书让人认识并利用,那该多好!”在多本公开出版的植物学专著序言中,邢福武都会回忆起自己孩童时代采摘野果的场景,那是他与植物研究结下不解之缘的开始。
正是带着“学会分辨野果”这份小小的好奇心,海南文昌少年邢福武北上广东求学时,选择了植物分类专业,并在一次次系统性的野外采集、摸底调查中,萌生出一名学者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海南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型热带雨林、极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系统总结梳理当地植物资源的专著却不多,这与其"植物宝库"的地位很不相符。”邢福武认为,摸清植物资源家底不仅限于学理价值,更将为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对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而他做的事,就是为海南的植物“寻根”,揭开它们的身世之谜。
科考足迹遍布全岛
为摸清海南海岸带的资源状况,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984年启动“海南岛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28岁的邢福武作为调查队员之一,由此开启了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海南植物调查之行。
那次考察,邢福武走遍了海南岛各个市县,采集了一批海岸带植物的标本。标本中有常见的“老朋友”,更有内地省份少见的“陌生面孔”,让他猛然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家乡是一座值得挖掘的“植物资源富矿”。
从那时起,邢福武开始频繁往海南跑,先后主持或参与海南珍稀濒危植物调查、海南岛作物(植物)种质资源调查等多项综合调查和考察,科考足迹逐渐从沿海滩涂往深山雨林,甚至更偏远的岛礁去。
20世纪80年代的海南中部山区缺医少药,邢福武每一次进山都得备上蛇药,并注射疫苗预防疟疾。尽管后来野外考察条件大为改善,风餐露宿、蛇虫叮咬、意外受伤却依旧是家常便饭。
深入鹦哥岭腹地考察时,被带花纹的山蚂蝗咬得鲜血直流;沿着陡峭、裸露的岩石向上爬,差点掉下悬崖,靠抓住小叶榕坚韧的根系才躲过一劫;考察途中掉进了海里,幸好及时被渔民救回……类似这样惊险又刺激的小故事,邢福武数不清自己到底经历了多少次。对于他而言,发现珍稀或新物种那一刻的欣喜,足以冲淡一路而来的艰辛与疲惫。
“还记得鹦哥岭的那次考察,我们发现"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的十蕊大参,找到了海南过去没有记录过的花叶秋海棠、光果姜和轮叶三棱栎,可谓收获颇丰。”在邢福武看来,越是人类难以进入的偏远之地,越可能存在有价值的发现,野外寻找植物踪迹注定是一个充满探索与艰辛,甚至危险的历程。
培养一批科研“种子”
邢福武希望能给每一种海南植物“上户口”,随着许多物种不断被发现、消失、归并或分出,意味着这必将是一份接续奋斗的事业。
“我原先在政府部门工作,因酷爱蕨类,报考了邢老师的研究生。”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严岳鸿是邢福武门下的众多学生之一,也是邢氏水蕨的物种发现者之一。他还记得,正是邢福武将他领进斑斓的蕨类世界,带着他到海南认蕨,让他从此对丰富多彩的海南蕨类着了迷。
让新发现的水蕨姓“邢”,是严岳鸿为了表达对老师持续数十年醉心海南植物研究的敬意,也折射出两代植物学家的接力奋斗。
而接过“接力棒”的,又不止严岳鸿一人。
秦新生和张荣京开展海南石灰岩植物区系与植被的研究,采集到3000多号植物标本,发现一批新种及海南新纪录植物;郑希龙和周劲松对海南民族植物学展开系统研究,梳理出当地少数民族利用植物的种类、方法、传统与习惯;田怀珍、李琳等人多次赴海南进行兰花的野外调查和采集,发表一批新种和新纪录……
仔细梳理近二十年来涌现出的海南植物研究成果与团队,会发现当中不少成员都是邢福武的学生。
“刚入行时,许多前辈带着我认识植物、鉴定植物并进行理论研究,他们言传身教,耳提面命,使我受益终生。”正是怀揣着这份感恩之心,让邢福武在培养人才上倾注了大量的热情、心血和精力,如今他不仅与海南多个高校、保护机构展开科研合作,且多次回到海南参与培训教学,让越来越多的“科研种子”在海南生根发芽。
“今年春节前,我刚去鹦哥岭保护区做了一次关于植物物种分类与保护的培训。”邢福武期待着,随着海南推进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这些科研“种子”的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帮助海南继续丰富、保护植物资源“家底”。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海南省高考语数英原始分和标准分对照表格出炉扫扫二维码看详细内容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魏铭纬)7月26日,海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