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与寄托
□唐鸿南
我写诗的萌芽,始于初中时代。1999年初冬,乐东中学来了一批大学中文系实习生,在我所读的初一年级开展教学实习活动。期间办了一次作文竞赛,我出乎意料拿了个三等奖,我的孙老师,在奖励给我的本子上题写了“文学之路漫漫,忍受住艰难与挑战定能成功”简短的留言,不知不觉中却成了我练习写作的一种动力。
那时,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文学,更没有任何文学基础,纯粹是一种懵懂的热爱。在唯求高分是好的环境里,无人知道我偷偷地写诗,我稀里糊涂地写着一些自认为是的文字。高中时代开始在《中学生阅读》等杂志发表一些短文和诗歌。小小意外的收获,让我难于解脱与诗歌的对话,私下里继续写了下来。
说来也巧,我后来入读了孙老师曾就读的大学中文系。大学宽松自在的学习氛围,使我不得不心存感激。我突然觉得这里才是我们真正展现自身潜能和价值的舞台。我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找到了些许的信心和机遇,找到了那份迟迟到来的祝福与寄托。在大学里,我很快习得较为系统的文学理论知识,悟懂一点写作技法。此时开始练习散文和散文诗写作,期间结识了散文诗界蔡旭、倪俊宇等前辈,得到了悉心指导,并时有诗作见报,给我带来莫大的欣喜和鼓舞。学校为此,还特意在分数因素以外给了我“国家励志奖学金”。我似乎捞到了多年来分数以外所谓走运的收成。大学毕业后,作品发表的路子有些宽,但走了不少弯路,曾有过放弃的念头。可除了傻傻地习诗之外,我还能干什么?我打小吃在黎族村庄长在黎族村庄,于我而言,那里的草草木木处处张亮着诗意的眼神。在那里仿佛深藏着我一生没法说完的话,在那里有我可亲可敬的父老乡亲。他们未曾离开自己的家园,他们在生产生活中肯定有着太多的欢乐和苦痛,心中只可意会而无从言表。这些,似乎正是我要想方设法去说的话。说说他们的生存,说说他们的生活,说说他们的生命。即使我倾吐的言语仍然令人冷笑不已,即使我铺设的纸张微弱不堪,经不起左右摇摆。但我心底却不由自主地涌动着那种来自不同方向的隐痛。我曾给自己说,我应当感谢这片大地。
囿于个人认识能力、知识结构、文学视野等综合素养的浅薄,只好凭借自己的兴趣驱使和写作冲动,寻求属于自己的平衡力。跟随不时颤抖的心绪周游目所能及的山山水水。赶在城乡一体化快车冲进山门之前,赶上大山尚未完全涂抹千面一律的风光之时。让这种散步的诗歌同时走过来,一起去看那些生于此长于此,本来好端端活脱脱的乡亲。一起去聊一聊那些快要消失却还没有溜走的,色彩无比动人的世相百态和风土人情。当然,我并不认为自己很有如何过人的见地,从而另立什么位置。我纯属做着自己想做且乐意想做的事罢了。我所写的那些诗歌,不敢说完美无缺,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确实倾入了我努力的心血。其实我还不知道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是诗还是“失”。这些就拜托朋友们帮帮忙了。
在写作中我还是收获着许多感激与感动的。我得到了众多文学前辈、诗友、黎族兄弟和大学老师同学的提携与关爱。他们那些可爱的名字与形象,时常会在我的脑海中跳动,无声中给我送来了祝福与寄托,使我默默地感念着,使我紧紧地追赶着,似乎不敢松懈。
新闻推荐
海南坚持“三不减、三提高、三加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最终胜利 “三农”展新颜 共奔小康路
近年来,海南省因地制宜在中西部生态核心区市县实施生态扶贫搬迁工程,让百姓挪出“穷窝”,既安居又乐业。图为整村搬迁后的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