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香蕉价低难卖,如何破局? 业内人士:亟待从生产消费“两端”共同发力破解
西红柿香蕉价低难卖,如何破局?业内人士:亟待从生产消费“两端”共同发力破解
■商报全媒体/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李兴民摄影报道
今年3月份以来,海南省西红柿、香蕉等热带农产品价格下跌,甚至出现难卖的现象。商报记者采访发现,农产品价低难卖与供求结构、生产效率低下、成本过高直接相关。那么,农产品难卖的背后究竟有什么市场规律?影响因素又有哪些?出路又在何方?如何在生产和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形成有序、高效、可持续的生产、经营、消费环境呢?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要解决今年农产品“价低难卖”的问题,亟待从生产消费“两端”共同发力破解。
记者走访
多种农产品陷价低难卖窘境
“昌江今年香蕉才两三毛钱一斤,不仅价格比去年同期便宜二至三成,还一点不好卖。”在昌江种植香蕉10多年的郭先生这样说。
乐东是海南省主要的香蕉主产区之一,有着“中国香蕉之乡”之称。商报记者了解到,今年香蕉价格低,销售难也波及到乐东、海口等地,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农产品,销售却成了难题。
来自云南的陆先生今年在海口桂林洋种植西红柿,同样也遭遇了价低难卖的问题。
看着价格下跌和卖不出去的西红柿,陆先生说,“我和其他种植户心里很着急,辛苦忙碌半年时间,连成本都收不回来,难免让我们这些不远千里来海口种植蔬菜的农民感到焦灼,也给市场销售和管理带来新的压力。”
业内人士
四个方面制约农产品发展
海南希源生态农业股份公司董事长肖诗希在农业领域摸爬滚打已有20年,对于海南省近期部分农产品价低难卖,他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产销街接不够紧密。从生产层面来看,大部分农业生产者,市场经营理念缺乏,对市场关注和研究不够,极易造成产销脱节。从销售层面来看,今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整体经济形势较为低迷,一些社会群体收入下降。为节省开支,消费者必然会缩减“非必需”农产品的消费。加上市场预警机制不健全,不能及时搜集和发布国际国内市场营销信息,使得生产与销售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是缺乏农产品品牌意识。现在海南省的热带农产品,初级产品多、高端产品少、地方品牌多、知名品牌少,尤其在国内外受欢迎的大品牌极其缺乏,因此倒逼生产环节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十分迫切。
三是冷链运销能力不强。海南农产品储藏、物流方面的配套设施设备不健全、精深加工产业链缺乏,各市县很容易出现农产品难卖问题。尤其是市场竞争力总体不强,同质化严重,辐射带动能力低,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消费者对农产品供给“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消费需求。
四是观念陈旧。不少农户的种植模式仍是“老传统”,缺少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难以保障高品质,市场竞争力较弱,价格提升空间相对有限,导致原产地价格低没人要,而终端市场价格却居高不下的尴尬情况屡屡出现。
如何破解
需在冷链深加工等方面融合
省糖业协会秘书长李京分析认为,破解农产品价低难卖问题,可以考虑以下几点:树立大市场、大供给理念,大力培育新兴市场和会展平台,充分挖掘国际国内市场,推动名优农产品走出去。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立自己的商业品牌。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加强农业园区建设,努力形成综合园区、特色园区、加工基地相互支撑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完善和丰富现代农业产业形态,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绿色食品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要打通信息和物流的通道。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了沟通的最简便的途径。对于不耐储存、容易腐烂、不宜长途运输的农产品来说,一定要完善物流和冷链设施;同时,要提高产品的深加工。因为深加工意味着高附加值,可以帮助果农提高收益。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闯市场,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最好是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群众发展,农户的产品可以借助企业平台进行销售。
同时,还应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开拓更多销售渠道,与供应链企业达成合作,实现农超对接,坚持从生产端、供给侧精准发力,从消费端、流通环节着手,把生产、加工、流通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健全产业链、供应链与终端消费者直接对接和沟通的供给体系,满足新形势下消费者对农产品供给“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消费需求,提高农业生产者和市场流通者防范风险能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洪佳佳通讯员蔡克明)4月13日,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举办了“支持乡村振兴服务农村建设”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