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东丹村从“吸毒村”转变为“书香村”
新华社海口讯(记者柳昌林李金红王海洲)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丹村近年来通过加强基层党建、推进文化建设、完善村规民约、调整产业结构等系列举措,使得该村从过去有名的“吸毒村”蝶变为“书香村”,村里走出了400多名大学生,获得“中国美丽乡村”等6个国家级以上荣誉称号。丹村变迁对当前“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昔日“吸毒村”今日“书香村”
丹村,坐落于佛罗镇尖峰岭下,是一个有着500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清代中期,丹村出过4名贡生;革命战争年代,丹村有28位烈士为革命捐躯。
当了30多年村干部的石献奇告诉记者,这样一个颇具文化和红色基因的村庄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沉沦,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将毒品带回村里,丹村的噩梦就此开始。
“在那个年代,大家都知道"白粉"就是毒品,但不知道毒品具体有什么危害,以为跟抽烟一样。”石献奇说,当时家里有吸毒的孩子,村干部向家长提醒,家长多数时候会不高兴,认为毁坏了孩子的名声,所以一致对外称“孩子没有吸毒,就是在吸烟”。
据丹村两委统计,1993年至2002年,是丹村吸毒情况最严重的一段时期。在此期间,全村吸毒人员明显增多,到2002年,全村5000人中吸毒的就有70多人。
现年71岁的乐东县中学老师石璜摇摇头说,“毒品影响下,村里盗窃成灾,晚上一些人家都要和猪牛羊家畜一起睡,抽水用的水泵丢失也成为常态。”他向一名村干部反映情况,孰料这名村干部的两个儿子也在吸毒。随着村里的吸毒青年越来越多,丹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吸毒村”,外地姑娘也不愿嫁进来。
如今,走进新丹村,一排排独栋小楼映入眼帘,村路纵横交错,6公里的绿化带翠意盎然,村容村貌整洁干净。从2004年至今,村里走出了400多位大学生,人均年收入也从3000元提升至去年1.2万元,还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
“文化兴村”系列“组合拳”助力蝶变
变化发生在2004年,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组建后开始大力整治。
一是村两委班子主动作为,紧抓基层党建。连任五届的丹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谢上强告诉记者,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组建后亲自带头“治毒”,他们先张贴宣传标语,营造氛围,然后挨家挨户对涉毒青年造册登记,再连同当地派出所采取强制戒毒举措。
作为佛罗镇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行政村,丹村长期乱埋乱葬现象严重,极大浪费土地资源。十八大后,丹村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村干部带头迁坟,成立治丧委员会,免费提供殡仪车,将逝者安葬到县城的卧龙岭公墓,同时提倡一切礼仪从简。这些举措为每个治丧户节约6万元,并保护了土地资源和乡村环境。
二是提出“文化兴村”口号,推出系列“组合拳”。村两委班子成员主动到海口、三亚甚至岛外联系从丹村走出的乡贤,众筹成立丹村教育基金会,奖励考到海口的高中生和本科以上大学生。今年71岁的王建光在村两委的支持下,联同丹村的乡贤耗时三年编纂了《丹村志》,修订了村里大户人家的族谱、家训,目的是靠家规、族规和村规实现村民自发逐级管理。外出务工的村民郭义忠自筹3万元出版民间文化刊物《龙沐湾》,受到当地村民欢迎。
三是着力于产业结构调整,实施“经济富村”。2004年后,结合丹村旱田坡地,适合种植热带高效经济作物的实际情况,村两委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夯实水利基础设施,金钱树、哈密瓜、空心菜等种植业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去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1.2万元,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
新闻推荐
利用职务便利把国有土地登记在自己和母亲名下冒领侵吞征地补偿款近28万乐东县抱由镇杨力村原党支部书记卢成阳被开除党籍,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本报讯昨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对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近期查处的12起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进行点名道姓通报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