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十年前 爸妈的高考故事……
高考首日,让我们一起聆听陪考家长讲述自己的高考故事……
李先生,1989年高考
考场里有风扇就很高兴了
7日下午3点多,海南侨中高中部考点外的志愿服务棚内,一名陪考家长在专心看书等待孩子考试。这位家长姓李,老家在新疆。他告诉记者,1989年,他在新疆参加高考,那时条件差,不像现在到处是开小汽车接送考生,那时,他们都是从家里步行到学校参加高考。
“那时,我们是七月份考试,夏天炎热,考场里没有空调,有个风扇就非常高兴了。答题时如果有难题做不出来,一紧张常常汗流浃背。”李先生回忆起这段高考往事,感叹今昔的巨大差别。而且那时他们考英语没有听力,都是笔试。
学理科的李先生考上了西安一所大学,选择了与空调有关的机器专业。“那时分配工作,我去了铁路系统,但后来选择出来闯荡。”李先生说,高考时,他从不让父母陪考,都是同学相约一起考试。而这次陪考,他也是经过儿子同意后才来的。
李先生称,他喜欢看管理学和营销类的书籍,这能让他开拓思维。
如今的孩子给他的印象是放得开,接触事物广,但可能缺乏钻研和笃学的品质,他希望儿子高考能发挥好,考入理想中的大学。
(南国都市报记者王康景文/图)
林女士,1988年高考50多名学生挤一辆车赶考
7日,海口天气非常热,在考场外等待孩子高考的林海花格外紧张。林海花是在1988年参加高考的,“万人过独木桥”、“没有硝烟的战场”这些话都是用来形容那时高考的艰辛。
那份沉重和紧张,即使时隔这么多年,每当回忆起,仍心有余悸。但幸运的是,1988年,林海花考入海南师范大学,她说,特别感谢高考这段人生经历,让她收获了成长,学会了感恩与付出。
林海花的家乡在海南省万宁市的农村,当时的农村贫困,大多数人家的孩子上完初中就已经不错了,能够接受高中教育对她来说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当时在万宁南宁农场上高中,班里50多人一起坐大巴到县城考试,父母没有时间陪考,要忙着工作挣钱养家,我们就自己参加高考。”林海花说,转眼间,自己的孩子苦读12年,看到孩子终于进了考场,心里很激动,陪孩子同去考场,无限的感慨涌上心头。
李海花说,自己上高三的日子里,每天都是卷子和各种测试,学期测、月测。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吃了早饭,走到班级里,不停上课,做题,日子很枯燥。
“往事的回忆在暮年化为记忆的金果。”渐渐明白了这句话的道理,不知不觉又是一年高考季,林海花似乎在考生的身上看到了30多年前自己的身影,她为奋斗的每一位莘莘学子加油呐喊,因为她知道,苦过,才会有甜。
(南国都市报记者孙春丽)
邢老师,1996年高考紧张、激动,考完感觉虚脱
7日下午,海口二中的邢老师在海口四中考点外陪考。1996年她参加高考,至今已经20多年过去了。回忆起自己参加高考的情形,邢老师仍记忆犹新:“那时很紧张、很激动,考完感觉要虚脱了”。
邢老师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在那个年代,可供她选择人生出路不多,读书是她能够走出农村的出路。“我们那个年代,读书才能出来,如果不读书,可能在农村生几个孩子了。”邢老师笑呵呵地说。正因为这样,他们那一代很多考生有着强烈的想法:“就是要通过高考走出农村”。
“我那时在乐东中学读书,考点设在我们学校,参加考试很方便。”邢老师说,那是考试没有家长陪同,都是自己一个人应付。邢老师还记得,家里收到她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母亲非常意外,因为那时候上大学很不容易,而父母忙于生计,也从来不关心她的学习成绩。“现在孩子高考,感觉家长比考生还紧张、辛苦。”邢老师说。
“这是我第二次陪学生参加高考。”邢老师称,这届考生面对高考的心态,与她那个时候相比有很大的变化。“现在孩子选择的出路很多,他们面对高考相对平静,不像我们有那么大的压力。”
谈到这届学生,邢老师认为,现在的学生们接纳的信息量很大,眼界比他们那时候要开阔,可以说是和国际接轨的一代。
(南国都市报记者王小畅)
廖先生,1993年高考考上大学没去读,遗憾一辈子
7日下午,海南中学初中部考点外,几位家长顶着炎炎烈日聚在一起交流孩子成长中的事,家长廖先生说,高考完后孩子上了大学就靠自己发展了。
说起高考,廖先生有些伤感和后悔。1993年,他参加了高考,而且考上了北京一所大学,但是他选择了放弃。“当时想,上了大学出来也要找工作,高中毕业后有一个直接参加工作的机会,就直接选择了工作而放弃了上大学。”
“人生是不断创造的。”在廖先生的努力下,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很不错,但他总觉得缺点什么,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他非常上心。
“上了大学,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也可以扩大朋友圈,这对自己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帮助。”廖先生希望自己没能读上大学的遗憾由儿子来帮他实现。
如今,18岁的儿子参加高考,虽然跟着学校老师和同学一起坐校车前往考点,但他还是不放心,自己守在校门外,他最担心孩子中午睡太久,影响下午考试,后来发现他多虑了。
“以前的高考,是怀着一个梦想。现在的高考是一个必然性,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廖先生说,他的儿子喜欢学外语、爱好动漫,作为父亲感到很欣慰,希望儿子能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心如所愿。(南国都市报记者王洪旭)
张女士,1994年高考考完试,自己收拾东西回家
6月7日上午,张女士与丈夫带着年过七旬父母来到了海口市第一中学高中部考点,为正在考场内考试的儿子助考加油。她告诉记者,25年前的7月,她参加了高考。“那时真的是"知识改变命运",大学毕业了就能分配工作。”在张女士上学那会,正是上世纪90年代初,生活条件并没有像现在这么好,上课的教室里都是单人单桌,不像现在的学校教室里都配备有多媒体设施。
“当时我们的学习压力比我儿子这一代人的压力大,同学们学习的劲头也比现在的孩子足。”张女士说,清晨五点半来到教室时,早就有很多同学来得比自己早了,会有一种“自己对不起自己”的羞愧感。
张女士笑道,那时在高考期间,在考场周围只有巡逻的公安民警,很少能看到有家长来陪考。
“我高考的第一天也是考语文,那时候还得乘坐公交车到另一个学校考试,考完试了自己收拾东西回家,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来做。”她说,高考成绩出来后,班里有20多名同学考上了大学,而她也是其中一“幸运儿”,考上了黑龙江省商学院。
高中三年的生活很忙碌,不过她每天都会抽时间和同学们散步聊天、打乒乓球等,以此放松自己。直到现在,张女士还清晰地记得校园广播里每天循环播放的孟庭苇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以及郑智化的《水手》。
(南国都市报记者蒙健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太东)5月28日和5月29日,乐东黎族自治县公安局交管大队和特警大队联合城管局开展整治摩托车、电动车乱停乱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