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前线,群众是铜墙铁壁
图片上,一位解放军战士穿着褶皱的旧军装,背着简易的行军袋,海南炎热的天气让他顾不得蚊虫的叮咬,高高挽起了裤腿。他身后是步履匆匆的战友,面前却是一位头戴斗笠的老大妈,手正好挡住了脸,看不清面容,但地上刚剁下的椰棕和她手中端着的椰子,可以看出老大妈正倒出新鲜的椰子水,给行军途中的解放军战士解渴。
70年前的烽烟已经远去,我们已不知道当年这位大妈是谁,这位战士又是谁,但追溯那场解放海南的战役,历史给了他们共同的集体记忆,一方是人民,另一方是人民子弟兵。
雷州半岛人民的支前行动
1949年12月,解放广西的战役基本结束,四野部队转战雷州半岛,为解放海南岛做准备。前往湛江途中,解放军战士发现公路两旁站满了人,误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走近一看才发现,当地群众准备了甘蔗、红薯、糖米粥出来劳军。
“一个十多岁的小姑娘抱着一捆甘蔗在追三排副,三排副和她开玩笑,拿了她一根甘蔗。小姑娘天真地笑了。他又把甘蔗还给她,小姑娘噘着小嘴不高兴起来,几乎要哭了。弄得三排副一时下不来台,只好表现得非常愉快地要了她一根甘蔗。”这一段行军途中的故事被随军的第十五兵团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戴夫写入了《海上练兵记》中。
大军屯于琼州海峡北岸,经费和粮草尤为重要,而当时的雷州半岛又长期是贫瘠之地。我军的供需困难之大,可想而知。但在各地支前委员会的发动下,当地人民全力支援前线,仅海康县(今雷州市)群众在头一个月就向部队捐献粮食832万斤、稻草366万斤,还有生猪、三鸟、金首饰一批,银圆10万多块。
1950年春节刚过,老船工李照升就回到了部队,还带来了3个新船工。四野部队大多是北方的“旱鸭子”,要渡海作战,少不了要找当地的船工帮忙。《海上练兵记》中记下了这样的场景:“从前国民党抓去我,又打又骂不给饭吃……我豁上了,一定要跟同志们打上海南岛,消灭敌人!”李照升说着说着便抡起了拳头。
就这样,自愿来帮忙的船工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渔民将自家的渔船贡献出来当解放军的“战舰”。
哪里登陆,哪里就有支援
1950年4月16日,解放军主力乘夜启航,17日凌晨,部队在海口以西至临高角地段突击登岛。从一张老旧的黑白照片中可以看到,一名登陆海南岛的解放军战士借老乡的舂米器具,自己动手舂米,动作颇为生疏。这张照片拍摄于1950年4月17日临高县城附近的渡头村,一位老大娘主动帮助一名小战士舂米。
“大军什么时候过海来呀?”这是主力渡海之前海南岛人民的热切盼望,当时岛上流传着一些诗作,其中有一句便是“漫漫长夜何时旦,大军过海把身翻”。
热切的盼望,也化为了海南岛人民支前的实际行动。为支援渡海作战部队,海南人民超额完成了琼崖临时人民政府发行的40万银圆公债券,筹备粮食近250万公斤。
海南一位57岁的大伯林长桂,为了把粮食送到革命根据地的粮食供应站,自己挑着五六十斤的稻谷跑了30多里崎岖山路,混过了敌人的3次检查。1950年4月21日的《长江日报》报道了这样一个故事。
“黄昏的时候,我们进到海文公路上的云龙市。街上挤满了队伍,中间夹杂着很多群众,一群一群的妇女都担着水桶。”40军随军记者周明在《海南岛解放战役片断》中记录了妇女担水队的情况。原来解放军在山区路上很难找到干净的水源,于是当地的妇女自发组成担水队从几公里外挑水回来给战士们喝。
海南人民还组成了6万余人的支前队伍,开赴沿海前线直接为渡海登陆部队服务。他们通过肩挑、牛车拉、小船运,把粮食、肉类、蔬菜、水果源源不断地送往渡海作战部队的登陆点,渡海作战部队在哪里登陆就支援到哪里。
各族同胞共迎人民子弟兵
有这样一张老照片,人们肩挑手扛,在路上排成了长长的队伍,仿佛去赶集一般,但这是五指山地区的老百姓挑着当地的土特产前去慰问上岛的人民子弟兵,也是他们对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真心拥护的体现。
大军占领海口之后,国民党军队向南败退,解放军分三路南下追击。刘振华率领的部队经过白沙县一个黎族村庄时,他们竟发现衣不蔽体,吃着野菜、木瓜的老乡拿出了几十斤的粮食给解放军。“1947年,解放军开始大反攻的消息一传来,人民就盼着大军来。打下点粮食舍不得吃,晒干了放在专门挖好的山洞里,且有专人保管。”刘振华后来所著的《海南之战》记下了这个小故事。
而当解放军路过一个黎族村子,老乡想要杀牛慰劳解放军,但因为是耕牛,解放军阻止不让他们杀。于是老乡把牛拉到另一个地方要杀,又被解放军瞧见而阻止了,第三次他们终于在溪沟里偷偷把牛杀了慰劳战士们。
“沿途两旁村庄的人民群众,听说解放军到了,挑着糖水,抱着椰子、菠萝以及熟饭团子,请战士们吃喝。五指山里的黎族同胞,挑着米、菜、鸡和赶着耕牛,爬过重重的山岭,赶到公路上,迎接我们的部队。不接受他们的礼品,是难以通过的。”渡海战役的直接指挥者、40军军长韩先楚后来在文章《跨海之战》中这般回忆。
新闻推荐
本报临城4月24日电(记者张惠宁通讯员王婧)海南日报记者4月24日从临高县有关部门获悉,目前,临高全县123家学校、幼儿园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