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一条科技脱贫的新路子 关注农业科技110扶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年来,海南省农业科技系统有关专家,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挂职担任科技副镇长、副乡长等职务,指导和帮助贫困户解决种养中遇到的实际难题,走出一条科技脱贫的新路子。
韩冰
架起科研和农民的桥梁
“搭架子的时候应该是南北走向,这样百香果的植株爬上架子后光照就更充足。每颗果树的间距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疏……”2018年12月31日是元旦节假日,但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南仲村百香果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内,却是一番忙碌的景象,白沙县牙叉镇挂职科技副镇长韩冰正带着村民们边查看基地,边进行技术交流。
“大家都说这个果园做得好,所以我也经常到这里来和韩副镇长学习交流,多了解百香果的种植知识。”符越飞是白沙县牙叉镇南仲村村民,在村里像他一样慕名而来学习技术的人还有不少。
而这样的情形在一年前却是很难想象的。“我刚到镇上挂职的时候,很多村民的思想观念还是比较老旧,不愿意接受科学的种植方式。如今不一样了,越来越多的农户都主动参加学习。”韩冰说。
作为省农业科学院热带果树研究所的一名工作人员,2018年初,韩冰受省科技厅派遣到白沙县牙叉镇挂职科技副镇长。并根据白沙县委工作安排,担任牙叉镇南仲村扶贫攻坚中队长、驻村工作队队长,全面负责该村扶贫攻坚工作。
自挂职牙叉镇副镇长以来,除了建立百香果示范基地以外,韩冰还积极组织举办槟榔种植、养蜂技术等各种培训班。同时,积极推动当地种养合作社成立,为当地贫困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能用自己的专业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来,是很幸福的事。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实践真正架起科研和农民的桥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更多农民学习到科学的种植技术,让农业发展更好,让农村越来越来越富。”韩冰说道。
梁武
争做农户的致富带头人
“你这么年轻,能有多少农作物种植经验?”“斯斯文文的,肯定没下地干过农活。”……今年28岁的梁武是定安县富文镇大坡村村民,同时也是富文镇坡寨农业科技110服务站的站长。
自2009年返乡创业起,梁武从事农药销售咨询工作已经近10年了,10年来面对这样的质疑声梁武听过很多,但却从未动摇他想帮助村民增产增收的念头。
“我父亲就是从事农业种植技术管理工作的,怎么预防病虫害,怎么施肥,我从很小就接触到了。”梁武说。
要想种出好产品,技术和管理是关键。梁武说,对于村里大多数的农民来说,还是停留在传统种植方式的层面上,产量不高,品质不优,也就缺乏竞争力,农民的收入自然也不会有起色。
为此,梁武积极动员村民们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种植和管理。特别在近年来,随着海南农业科技110服务体制的大力推广,梁武经营的农药销售店面成了村里的农业科技110服务站。
自服务站挂牌以来,梁武共牵头组织了多场病虫害预防与栽培管理技术培训会。其中,仅2018年举办的红香芋病虫害预防与栽培管理技术培训会,培训人数就高达近千人。
2018年初,梁武积极响应号召到定安县岭口镇挂职副镇长。挂职期间,梁武利用电商平台帮助岭口镇村民将菠萝蜜销往全国。此外,他还通过申请扶贫资金带动岭口镇封浩村委会的120户村民种植富硒香稻。
陈泽武
助力农村经济新发展
“五指山的树仔菜,品质好、口感好,是五指山的一个特色产业,做得好的话影响力很大。”48岁的陈泽武受省科技厅派遣到五指山市畅好乡挂职副乡长已有两年。
在他眼里,五指山是一个农业发展潜力很大的城市。
自担任畅好乡副乡长以来,陈泽武积极研究当地农业模式,推动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经过考察,陈泽武借助五指山独有的气候优势,于2018年3月引进汇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向当地的农民租用土地,并且与当地村委会协商,将土地利用起来种植农产品。从此,畅好乡打破传统农业模式,向村集体经济方向转化。
“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是向农民租地,后来在专家的建议下,开始谋划发展集体经济,我们也就开始着手与村委会合作。在村委会的推动下,扭转村民的土地来交给我们进行种植和管理。”汇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志诚介绍,目前该公司在畅好乡的土地保有量已经达到200亩,主要种植黄瓜、青瓜、树仔菜等农产品,并优先吸纳当地村民通过参与劳作,大大提高村民的收入。
而对畅好乡接下来的农业发展计划,陈泽武显得胸有成竹。“明年我们可能会将全镇的树仔菜都统一到企业进行专业化管理和种植,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陈泽武充满信心地说,“在引进企业的同时,我们也将不断地尝试从外面引进新的品种,推广种植适合当地发展的品种。”
谢岳山
用技术改变农业发展
位于临高县西北部的波莲镇,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非常适宜热带农业发展。然而,因没有配套的种植技术、防灾控灾技术和科学的经营方式,这块拥有着优越自然条件的“宝地”,曾一度被“荒废”。
2016年,谢岳山作为科技人才,被省科技厅派遣到波莲镇挂职科技副镇长,担负起科技支农的工作。三年的任职时间里,他用双手改变了波莲镇农业发展的面貌。
想起刚刚下到基层的工作情况,谢岳山仍然记忆犹新。“农作物情形堪忧,几种常年种植的农作物因没有配套的种植技术、防灾控灾技术和科学的经营方式,都面临着产量持续低下的问题。”谢岳山说。
考虑到村里劳动力年龄差距大,劳作分工差异化明显的情况,谢岳山决定从建立合作社入手。并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成功建立起临高美道热带作物种养专业合作社,初始投入资金为80多万元。
据了解,该合作社位于临高县美道村的55亩火龙果基地,目前已有34户农户加入该合作社,其中包括16户贫困户。“有省科技厅的支持,有农业专家的指导栽培,还有"农业科技110"为我们提供技术支持,所以在技术上是没有任何可操心的!”谢岳山满心欢喜地说:“现在合作社发展稳定,亩产值可达万元以上。”
镇里农产品的产量上去了,谢岳山又开始为销路跑腿。为建立起稳定的销售通道,他和村干部一起积极参加冬交会等各种农产品交易会。目前,该合作社已经吸引了一批稳定的合作收购商,农产品的销路也因此得到有效保障。
林江
当好农民脱贫的引路人
对于白沙黎族自治县打安镇可成村的村民来说,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非比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村里创办的可成种养专业合作社第一次有了分红。“我们最感谢的就是林老师,有了林老师的帮助才让我们合作社有了这样的进步。”该合作社骨干成员符章说道。
他口中所说的林老师,正是省科技厅派遣至打安镇挂职的科技副镇长,来自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的老师林江。自2018年4月到打安镇挂职,林江便深入到镇里各村指导农作物种植,而在可成村,他更是帮助村民找到了一条增收脱贫之路。
虽然是海南省农业科技110专家,然而林江来到可成村所做的第一件事却并非种植技术上的指导,而是凝聚人心。由于合作社前一年效益不好,社员信心低迷。因此林江想方设法建立起社员的信心,用专业知识帮社员分析,让他们看到合作社依然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并且更科学地进行管理分工。
“合作社所种植的雷公笋产量不少,品质也不错,但是销路不好,卖不出去。”符章说,“林老师就组织我们到三亚、海口的大市场去考察,还动用其人脉资源,帮助合作社联系采购商家。”
销路打通了,在林江的技术指导下,雷公笋的产量进一步提升,去年7月-9月的高峰期亩产值达1500斤。在这一年,合作社不仅把此前积欠的劳务费结清,同时也第一次实现了按股份分红,最多的一户可分到2000多元。
本版撰文/容朝虹柳莺陈亮嘉
新闻推荐
本报12月23日讯(记者周雪君)24日晚,脱贫致富电视夜校第115课将于20时在海南综合频道及20时30分在三沙卫视播出。本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