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海南> 今日临高> 正文

明代渡琼始祖严其慎宗族耕读为本 顺应潮流

海南日报 2019-05-06 07:06

民国《严氏家谱》的封面。《严氏家谱》中严其慎的画像。位于文昌清澜南海村委会西田村的严氏大宗祠。《严氏家谱》中有关明代渡琼始祖严其慎的记述。文\图本刊特约撰稿陈光润

由于明清时期的族谱早已失传,海南严氏现在无法厘清他们是严子陵的第几代裔孙,现存最久远的民国家谱中记述他们的明代渡琼始祖为严其慎,是唐代大臣严绥(746-822)的第二十一世孙。

600多年过去了,严其慎后人秉承忠孝、仁义等传统儒家道义,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在他们身上,诗书礼仪、家国情怀等民族精神得以彰显。

福建武官落籍文昌清澜

“我族于明初由闽入琼,始祖讳其慎公,官琼海卫清澜千户,因隶籍于文之南鄙,而肇基焉……”文昌清澜锦山严村一位村民珍藏的两部严氏族谱,均记载了这一支严氏的来源和相关迁徙信息。

其中一部为民国五年(1916年)的“富春堂”《严氏家谱》,至今已有103年,内页边角出现了朽烂,但家谱封面完好,手工穿线规整,小楷字体俊美,世系表清晰。

严氏堂号应与东汉高士严子陵的故事有关。严子陵是光武帝刘秀的同窗加好友,后助刘起兵。刘秀登基后,他本应高官厚禄,春风得意在朝堂,却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做起了逍遥自在的垂钓渔翁。北宋政治家范仲淹曾撰写“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赞语,使得其高风亮节闻名于天下。

由于时间久远和社会动乱等原因,海南严氏分支家谱大多散佚,到了清代嘉庆丙寅年(1806年),琼州严氏才第一次重修族谱,后又在咸丰年间续修,最近的一次修纂是在1993年。

据谱牒记载,严其慎字谨斋,号敬庵,原籍福建省莆田县啖桃村。他生于元至治壬戍年(1322年),自少聪明,兼通韬略,初为福州海宁驿长(掌管驿站的小官)。元末大乱之际,盗贼蜂起,严其慎与胡将军领兵平海有功,授漳州把总。次年,西番(西羌,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侵犯山东莱州湾一带,朝廷的贡船被西番在交趾(今属越南)劫掠,朝廷随即派严其慎攻打西番,他身先士卒,安定民心,布置方略,昼夜指挥战斗,后剿抚海寇,被授莱州潍县防守。明代洪武七年(1374年)又因平定海寇有功,晋升为琼海卫(及后来的海南卫)清澜所千户侯。

明代,海南建立卫所,实行屯田制,文昌清澜港是当时的重要战略要地,成立守御所。千户侯是古代的封号,意为食邑千户的侯爵,有向一千户以上的人家征税的权利。严其慎在琼任职期间,“教养兼施,恩威并著”,卸任后落籍清澜南海村。

严其慎生五子:明仁、明理、明义、明智、明信。南海村委会严村村民、严其慎的二十五世孙严正告诉笔者,始祖入琼至今,历时645年,繁衍29代,人口已逾3万,主要分布在文昌、海口、琼海、临高等市县。严正是海南严氏宗亲会常务副会长。

除此之外,严家人有择商机而迁徙的本能,哪里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就奔向哪里,寻找发展机会,繁衍生息,许多严氏后人旅居美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他们在旅居地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拼搏,融入了当地社会。

宗族私塾变小学

严氏大宗祠坐落于清澜南海村委会西田村一片椰林中,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历经沧桑,几经兴废。最近一次重建完成于1991年。

在严氏大宗祠的右侧,有一所占地约3亩的“智新小学”,这所外观有些老旧的小学前身正是严氏家族的私塾。严正说,严氏特别重视本族人才培养,于是清末在严氏大宗祠旁专门建了一间独立的私塾,原来内设课室、卧室、办公室等。严氏先人给私塾取名为“智新学堂”,寓意私塾要培养有智慧、有见识的新式人才,私塾主要是供严姓本族子弟读书。

“先前的严氏私塾里挂有孔子的画像,学生上课前要向孔圣人和先生行入学仪式。上学时,先生会教严氏子弟认读"方块字",读《三字经》《弟子规》,再读《四书》《五经》……最后学写文章。”据严正回忆,私塾一方面教识字,一方面认读堂联,介绍严氏家族的来龙去脉,传承严氏良好的祖训家风。这种家教的做法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

严正说,民国成立后,科举被废除,私塾也被废除,“智新学堂”一度更名为“智新小学”和“曙光小学”,后又恢复为现在的“智新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除招严氏本族子弟读书,也兼收外姓子弟上学。

严氏大宗祠大门的楹联写着:“宗支合流传,堂构宏开光世业;祠宇重改建,规模丕振启人文。”由此,可以看出,严氏人历来遵从祖训“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敬愚顽”,所以民风淳朴、敬祖重孝、耕读为本,戒律严明,形成家风,有口皆碑。因此,严姓一族数百年来以书香传承为己任,也产生了一些文人学士,明清时期就有廪生、贡生、邑庠生、国学生90余人。

“为了将祖训中的"耕读为本"传承下去,我们一直很重视教育。”严正告诉笔者,为了激励本族学子发奋成才,2006年,海南严氏教育基金会成立,面向全省开展一系列奖教助学活动,积极宣传严氏宗亲杰出代表和外出精英艰苦创业的事迹。

黄埔教官一心革命

严氏后人继承先祖的优良传统,太平盛世则耕读传家,考取功名,报效乡邦;而到了社会动荡时期,则是满腔热血,顺应历史潮流,追求真理,投身国民革命。而严凤仪教官就是其中的一位。

严凤仪1896年出生在琼海中原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少年时期因家境贫寒曾两度被迫辍学,后为填饱肚皮随同族兄弟离乡背井下南洋打零工。出身卑微的他,人穷志不短,谋生的同时也在主动提升自己,积极追求进步。

1921年,严凤仪受五四新思想的影响,学习孙中山先生的国民革命理论后,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国民革命。1922年他毅然从南洋回琼,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始了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涯。

翌年,黄埔军校发布招考通知,刚从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的严凤仪便满腔热忱地报名。很快,他与其他50名学生脱颖而出通过考试。而后,严凤仪担任教练部及学生部第四队副队长职务,成为黄埔军校史上的首批教官。

黄埔军校为严凤仪提供了施展军事才能的广阔天地。他充分运用在云南讲武堂所学的军事知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传授,深受黄埔学子的喜爱,也博得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的器重。在校期间,严凤仪就开始积极投身于各项国民革命运动,他的政治理论修养和军事领导才干快速得到提升。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那时候,广州全城弥漫着白色恐怖,南粤大地一片血雨腥风。在这个紧急关头,严凤仪遵从党中央的安排,从广州来到江西,迎着刀山火海,勇敢地踏上新的革命征程。

不久,琼崖革命处于低潮,严凤仪回乡领导琼崖革命。在家乡时,严凤仪把黄埔军校好的经验和作风带到琼崖革命队伍中来,他每天早晨坚持带领队伍开展军事操练,强化革命队伍的技战术水平,并积极鼓励群众与各种反动势力坚决作斗争。他经常勉励青年群众说:“青年人要有坚强的革命意志,要有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的精神,对任何工作都不能好高骛远”。

后来,严凤仪再次潜渡新加坡、马来亚等地。由于长期开展有效的革命工作,严凤仪的名声早已名扬海外,英殖民当局及当地政府对他进行了全城通缉。1931年5月,严凤仪在香港不幸被捕,后引渡回广州。不久,这位全身投入国民革命事业的黄埔教官,被刽子手残忍杀害,年仅35岁。

新闻推荐

湾上时光 “御”见海

(示意图)我们于城市间奔波往返,游走于喧嚣的车水马龙,藏在心底的情话,却留给了遥于山海的远方。看遍人间万象,每个人心里都...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