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调楼镇黄龙上村村民张不坚养鸽带动村民增收贫困户家里飞来“致富鸽”
■本报记者张惠宁通讯员王海洪
脱贫致富无坦途,咬牙经历过波折,不轻言放弃,才有可能趟出一条路来。临高县调楼镇黄龙上村的贫困村民张不坚成立合作社,带领村民养鸽子的事迹,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临高调楼镇黄龙上村有人口800多人,村里土地贫瘠,又缺水,不但种田不行,就连树都长不好,村里不少地撂荒。村民主要靠外出务工获得收入。如何引导村民脱贫致富呢?这是镇村干部在看了电视扶贫夜校后经常讨论的话题。张不坚就跟村委会干部提议:“养牛,我们村的草供应不上,养猪,市场竞争激烈,不如养鸽子!”
张不坚,1982年出生,他6岁时父亲就不幸去世了,母亲伤心过度患上了精神疾病。“小时候爸爸养过鸽子,他去世后鸽子没人懂得照顾,一个一个都死了。”高中毕业后张不坚去广东打工,在外闯荡了几年,开阔了眼界。2016年,他专门跑去广西花了半年时间学养鸽技术。
张不坚养鸽子的建议得到调楼镇委、镇政府以及黄龙上村村委会的支持。2017年4月,张不坚利用自身养鸽子的优势,发动村民筹款40多万元,在黄龙上村成立了调楼镇上村专业养殖合作社,利用村里的80亩摞荒地,建起了鸽舍,兼种果树。
“办合作社,不仅需要勇气和胆量,更要品尝许多别人难以体会的艰辛。”张不坚说。为筹资,他在村里挨家挨户上门做鸽子产业宣传,村民和亲戚朋友们都对他投去怀疑的目光,议论纷纷。在他的努力下,合作社吸纳了17户贫困户的产业扶贫资金入股,还发展了其他30户村民的资金入股。可是2017年6月,从海口引进的头批1200只鸽苗没养几天就接二连三的死亡,这下子像捅了马蜂窝,村子里质疑声四起。
关键时刻,镇包点干部和村“两委”干部及时出面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张不坚认真总结经验,对鸽子的喂养流程进行彻底地“解剖”,寻找问题所在,鸽子的死亡得到了控制。“一开始我们主要是配药比例不对,经不断摸索,也寻求技术支持,我们养鸽子的经验起来越足,2018年初成功销售出第一拨鸽子,挣了4000元。”随着鸽子一批批上市,张不坚以自己的行动赢回村民的信任。
7月25日,在黄龙上村的鸽舍旁边,张不坚告诉海南日报记者,鸽舍目前存栏量有4000只,每月可上市两三批,前几个月每月的销售收入都有1.8万元至1.9万元。在养殖技术上,他说他们自己培育鸽子种苗,成活率可以达到95%,甚至98%。村民已经两次享受分红。“第一次分红村民还嫌少,第二次没人嫌少,他们反而不急于分红了,想着要扩大产业。”张不坚说。
合作社越办越红火。同行的调楼镇副书记王秀珍说,镇里正筹划着以附近的青龙村、黄龙村,以及黄龙上村本村的村集体资产收益资金58万元入股养鸽合作社,扩大黄龙上村的鸽子产业养殖规模,让更多的村民受益。
(本报临城7月29日电)
新闻推荐
临高壮大肉牛养殖产业,贫困户与企业实现双赢养牛过上“牛”日子
本报临城7月27日电(记者张惠宁通讯员刘彬宇)“哞……哞……”7月26日,海南日报记者刚走进临高县东英镇灵山村文祖村民小组的...